进入7月,中国车市正式结束了2017上半场的征程。回顾过去半年国内汽车市场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最受关注的当属各大车企刚刚交上来的“半年考”答卷。 据各大车企近日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无论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上半年均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表现较好,完成了年度销量目标的一半或以上,多数下半场仍存在较大的压力。而整体来看,今年前6月中国广义乘用车销量也仅为1080万辆,同比下滑0.2%,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市场上半年销量13年来首次下滑。 不过,车企的销量情况毕竟关乎很多人的“钱袋子”,而且汽车产业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大环境,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也无可厚非。那么除此之外,2017上半年汽车圈还有哪些事件让大家印象深刻呢?结合上半年的车市表现,笔者整理了过去半年国内车市发生的大事件。整体来看,人事变动、并购合作是上半年国内车市的主旋律。除此之外,诸如启辰独立、神龙汽车工厂大放假、长安汽车官降等关注度也较高。 启辰独立:回归东风“大自主” 2017年2月7日,启辰官方正式对外发布消息,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董事会决议批准,国家工商局核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启辰汽车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启辰品牌从东风日产乘用车中独立后,将归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分公司,成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第七家分公司,与东风日产平级。至此,启辰正式摘下带了长达七年的“合资自主品牌”帽子,回归东风“大自主”,成为东风汽车旗下第7家子公司。 而随着启辰的正式独立,启辰的高管团队也正式浮出水面。据同期发布的消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常委周先鹏任东风启辰总经理,徐建明、高国林、马磊、丰田泰治任东风启辰副总经理,共同引导启辰完成从“东风日产启辰”到“东风启辰”的蜕变。 作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联姻”的产物,诸如启辰等合资自主品牌,曾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新品牌风潮。然而,除了启辰、宝骏等少数几家最终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多数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徘徊在停产边缘,甚至有些品牌仅有“名号”并无产品,处境很是尴尬。如今,连其中的佼佼者启辰都宣布独立,说明合资自主这条路在国内或许确实行不通。 一汽东风合作:一次“众望所归”的牵手 关于一汽东风“在一起”的说法,在汽车圈内其实已经传了好多年了,无奈一直没有得到双方的证实。今年2月,这事儿终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月中旬,一汽与东风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前瞻共性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车载智能网联、燃料电池、轻量化等前瞻性技术进行研究,以快速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前瞻性技术研究水平。据了解,签署协议时,一汽东风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基本敲定各项事宜,正可谓有备而来。 至于此次合作后,双方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互动,签署合作时并未言明。不过4月底一则“一汽集团、东风公司及其他企业共同在河南安阳市合资成立‘中国一汽东风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消息,再次让大家想入非非。虽然同前面一样,此消息同样未得到双方的证实,但也没有否认,官方仅以“不知情”回应了吃瓜群众的好奇。有业界专家表示,上述新能源合资公司很有可能是2月份公布的前瞻技术中心落地的一个产物。而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在6月底的一次媒体沟通会上也表示,一汽、东风双方计划成立一个创新公司,下设三个子项目,分别是智能网联,氢燃料和轻量化,具体结果如何,盖世汽车会持续关注。 北汽、东风高层大调整:不调则已一调“惊”人 如果要总结2017上半年中国车市关键词,“人事调整”首当其冲。为什么这么说?据笔者之前的一份统计,仅2017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圈就有近百位高管发生了调整,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其中,以北汽、东风调整最为密集,规模最大。 首先说北汽,今年2月底、3月初,北汽集团旗下各大板块高层遭遇今年第一轮大洗牌,其中包括北汽股份、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北京鹏龙在内的5家公司的一把手被更换。5月初,北京汽车再次发布公告,公司执行董事李峰因工作需要,将不再担任公司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委员、战略委员会委员;董事会建议委任陈宏良为公司执行董事、薪酬委员会委员及战略委员会委员,任期自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之日起,至第三届董事会任期结束时止。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人事调整是3月北汽集团人事大调整的延续动作。 东风方面,人事变动也是贯穿了整个2017上半年。2月份因启辰“独立”,东风日产内部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人事调整,多位东风日产高管调任东风启辰汽车公司,为启辰“独立”保驾护航。之后3月底、4月初,东风公司内部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包括杨青出任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一职,一汽“老将”安铁成调任东风任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实现一汽、东风高管“换防”,以及对技术中心开展的大规模人事调整。 而到了6月,东风汽车再次在公司内部开展了一次高层“大换血”,这次人事调整涉及到合资、自主板块多位高层,包括刘卫东和安铁成,直接导致东风汽车为期16年的“刘卫东时代”正式结束,从此进入“安铁成时代”,以及“风神易主”,变动之大可见一斑。 神龙汽车“放假危机”:已经不是头一回了 关于神龙汽车因效益不好给员工放假的事,早年笔者在武汉时,也曾略知一二,但像今年3月份这般大规模的放假,还是头一回见到。 3月初,有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销量过于惨淡,神龙汽车于2月底陆续选调1000多人去东风本田上班,支援时长为一年,期间工资及福利保障等均由东风本田承担。一年后该批劳务工均可以在东风本田完成转正,或选择回到神龙汽车公司。而神龙缺失的工位则从各个部门抽调,包括技术中心的人也需去工厂顶工。即使这样,神龙内部的人员“闲置”问题依旧无法得到解决,于是3月初,神龙汽车又宣布给武汉的三个工厂放假,去年建成投产的成都工厂紧随其后,以应对开年惨淡的经营局面。 而促使这样做的原因全都指向一点——销量不佳。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首月,据统计神龙汽车销量仅为2.92万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6.31万辆相比,下滑53.7%,“开门红”变“开门黑”。截止2月底,神龙汽车仅卖出了约4.5万辆车,如此表现远远不足以支撑70万辆的销量目标。 所以今年开始,神龙汽车就开始在运营方面做一系列的调整,包括开展人事变动,从产品和营销体系两大方面扭转之前积累的多重问题。但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神龙汽车销量仅为14.78万辆,同比下跌48.73%,销量下挫的惨重程度,与韩系车旗鼓相当,更难言完成年初的销量目标。 金马股份收购众泰:“借壳上市”的典范 如同吉利的海外并购之路,金马股份收购众泰汽车也可谓一波三折。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16年3月,金马股份就曾发布以116亿元价格收购众泰汽车的草案,然由于众泰汽车116亿元的估值备受市场质疑,加之金马股份“小蛇吞病象”的草案也被资本市场质疑为借壳上市的圈钱术,最后没有达成。同年10月10日,金马股份重启众泰汽车收购案,拟再次作价116亿元收购众泰汽车,以全部发行股份的方式买下众泰汽车100%股权,发行价格升至现有水平。但直到今年3月份,这事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月初,中国证监会官网消息显示,金马股份增发收购众泰汽车一事获有条件通过。差不多同一时间,金马股份就并购重组委的审核意见也做出了回复,并就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对标的资产后续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补充披露,称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对众泰汽车影响不大。 大约一个月后,4月7日金马股份发布公告称,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配套融资已获证监会正式批文,随即又宣布了更名事宜。6月6日晚,金马股份再次发布公告,称2017年6月7日起,金马股份股票简称正式变更为众泰汽车。6月7日,金马股份在深交所举行“重组更名仪式”,正式更名为“众泰汽车”,至此众泰汽车终于成功上市,正式投入资本市场的怀抱。 不过,这场持续一年多的非正常并购似乎并不被看好。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金马股份收购众泰汽车更像是一场自我抬高身价的家族游戏,加之众泰汽车本身存在品牌定位不清及靠模仿来造车的问题,即使上市了,依旧前路艰难,任重道远。 江淮大众合资:总理“做媒”倍儿有面 江淮大众作为大众在华的第三家合资公司、国内第一家新能源合资公司,由于不符合现有《汽车产业政策》中“同一家外商汽车企业(同类)可在国内建立最多两家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条款,加之或影响“南北大众”未来在华发展及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自去年9月7日大众与江淮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签署谅解备忘录后,就一直备受业界关注。甚至在上半年,围绕该项目还闹出过大乌龙。最终,在多方长达半年的努力下,从5月底开始,该项目迎来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今年5月22日晚间,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于5月22日收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核准的批复》,言外之意即江淮大众合资生产纯电动汽车的项目正式得到国家层面的批准。几天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德期间,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道见证了江淮大众合资企业的签署仪式,由李克强总理牵线搭桥的江淮大众联姻,正式尘埃落定。 之后,该项目更是进展神速。在6月1日双方签约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在2017年6月29日正式开工,据了解首款“联姻”产品是一款纯电动SUV,有望在明年一月上市。而除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有知情人士表示,未来大众旗下其他品牌也有望落户江淮。具体情形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吉利收购宝腾:人类已经不能阻止吉利变大变强了 作为吉利自2010年收购沃尔沃汽车之后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项目,吉利收购宝腾之路可谓波折重重——不仅有PSA、雷诺等多位强大的竞争对手,还要面对马来西亚内部的反对声音。幸运的是,吉利最终打赢了这场收购“争夺战”,成了宝腾汽车的独家外资战略合作伙伴。 2017年5月24日,吉利发布公告称与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关键条款协议,将收购DRB旗下宝腾汽车(PROTON Holding)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 Group)51%的股份。 6月23日,双方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签署收购协议,吉利以4.63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约合7.39亿人民币)收购宝腾49.9%的股份,其中包括1.73亿的现金,及估值2.9亿的博越平台和技术导入;以5000万英镑(约合4.3亿人民币)收购莲花51%的股份。至此,吉利与宝腾的联姻正式尘埃落定,根据协议吉利将借助宝腾的影响力进军东南亚市场,并开拓全球右舵车市场。与此同时,吉利将给予宝腾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在全球市场重塑其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宝腾在马来西亚、英国、印度及澳大利亚等市场的销量,积极推动宝腾,还有莲花的复兴。 与吉利而言,伴随着此次收购的顺利达成,其不仅成了第一个在海外“以技术换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对于吉利打造国际级汽车品牌的目标,也更近了一步。众所周知,李书福有一个终极梦想,就是将吉利发展成为“中国的大众”,如今,李书福这一梦想正越来越近。 长安汽车官降:打响2017车市官降第一枪 如果说2016年的长安汽车是春风得意的话,那么进入2017年的长安汽车几乎可以用“跌跌不休”来形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长安汽车累计销售新车161,862辆,同比下滑27.61%,旗下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双双出现下滑。这对于已经跻身为自主品牌销量老大的长安来说,有点坐不住了。于是,5月27日,长安汽车高调宣布“官降”来提振销量。 27日一早,长安汽车发布消息称,为迎1500万用户,即日起启动2017年车市官降第一发。凡购买长安汽车旗下车型CS15、CS35、CS75、新逸动、新逸动XT、悦翔V3、悦翔V7、新奔奔、睿骋皆可坐享直降4000元到18000元的优惠。其中,长安睿骋官方最高直降18000元,CS75官方直降14000元, CS35、新逸动系列(新逸动、新逸动XT)官方直降11000元,悦翔V7官方直降8000元,长安新奔奔、悦翔V3和 CS15官方直降4000元。 此消息发布后,立刻引发了汽车行业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包括吉利、奇瑞等主流中国品牌车型,终端市场纷纷开始出现价格松动,或者有更多优惠让利活动。此外,一些合资品牌企业的产品因受到中国品牌整体价格压迫的影响,也开始进行终端售价的优惠调整。到7月份,价格战已打得热火朝天,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官方降价虽能帮助车企实现销量增长,但绝非长远之计,特别是难以保证利润,此外也不利于培养用户的忠诚度以及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至于具体效果如何,还要看接下来几个月车企们的具体销量表现。 “韩系车”风波:这锅真不是“某德”背得动的 进入2017年,韩系品牌在中国市场形势急转直下,销量节节败退。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北京现代的销量仅为301,277辆,同比大幅下跌42.4%,只完成年度目标——125万辆的24.1%。另一韩系车品牌,东风悦达起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今年前5个月,东风悦达起亚累计售车11.07万辆,同比下滑高达54%,之后6月销量更是只有1.7万余辆,同比大幅下滑62%,正所谓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分析原因,有人说这事该赖“某德”事件,让很多消费者直接放弃了韩系车,但也有人认为韩系车本身存在品牌短板、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两年自主品牌有风生水起,遭到挤压是正常,究竟是哪一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韩系车确实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日前,有消息透露,因发现安全隐患,有超过4万辆2012至2013年生产的胜达要自今年7月31日起召回。而这并不是北京现代今年第一次大规模召回。今年1月,北京现代也曾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月13日起,召回部分途胜汽车,共9.6万辆。 除此之外,消费者对北京现代质量的控诉也不绝于耳。据某网站内容显示,仅今年6月对北京现代的质量投诉就超过50条,原因包括方向盘卡滞、变速箱顿挫、发动机连接管漏水等。由此可见,纵使“某德”事件确实对韩系车在华销量有影响,或许产品问题才是导致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因此与其把市场低迷的原因归咎于政治因素,不如努力做好产品,才能重新赢回消费者。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