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锻压网 > 资讯中心 > 正文

车企与电动供应商联姻 团队作战前景如何?

  • 2017-7-19 10:55:02
  •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日前,上汽集团和宁德时代共同出资成立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时代上汽)和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上汽时代)。两家公司分别从事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等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及售后服务以及动力电池系统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此外,还参与了国轩高科的B轮融资。

基于此,未来这两家合资公司将成为上汽集团内所有下属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供应商,其中包括上汽自主品牌以及上汽合资企业在内,同时也不排除向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开放的可能性。预计到2020年,合资公司产将形成36 GWH的动力电池生产能力。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

对于早期生产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他们大多数选择直接与动力电池企业采购电池组,虽然此类方式对于造车而言较为方便,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造车成本。与此同时,在产品研发及技术上也因电池因素受到制约。

不过,这样的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很快被车企们所察觉。尤其在动力电池产能不足时期,部分车企开始拉拢电池供应商进行密切的合作,满足供需关系。例如,北汽新能源先后与ATL和SK合资,成立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电控爱思开科技有限公司。

车企与电动供应商,上汽与宁德时代

对于上汽集团而言,这并非首次与电池企业合作。早在2010年,上汽集团与A123系统香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新动力”),主要为荣威E50纯电动汽车、荣威550插电式混合动力、荣威RX5插电式混合动力等车型提供动力电池系统。

双方的合作有利于车企对动力电池进行自主控制,更好地应用在各类车型上。同时,也可以将技术进行分享,降低成本输出的风险。

除上述原因之外,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的联姻也受到“电池白名单”的影响,新能源想进入到目录,必须采购名单上的电池企业。如果早期形成了合作模式,直接有利于后期的销售以及获得补贴等。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车企与电池供应商从原本的供需关系开始逐渐转为基于市场、商业模式创新等的深度绑定合作。如上汽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不仅限于电池系统,还延伸到了前端的电芯。

改变市场生存状态

“对上汽集团而言,通过与宁德时代联合建电芯厂,可以更好地锁定行业内稀缺的、抢手的电芯资源;对宁德时代而言,与上汽集团进行股权合作,可以与大客户建立更为深入的合作关系。”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可以看出,双方的合作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也间接地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生存状态。当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约200余家,由于日韩电池在华发展受阻,给国产电池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的数据显示,针对国内近50家主流锂电池企业产量汇总得出,2017年1-3月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4787.09MWh,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市场年平均增长率将达50%以上。

即便市场成绩突出,但实际上我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发展仍存在产能过剩,企业发展水平层次不齐。综合各家企业的盈利状况来看,国内有实力的电池生产企业都在闷声发大财,这也间接造成规模较小的电池企业生存空间更加狭窄。

那么,如果动力电池企业想要继续在市场上立足,无论是与车企或是跨界企业进行合作,均有希望得到大量的资金,进而打好这场战役。此前刘彦龙在接受《新能源汽车新闻》的采访时表示:“目前新型材料的电池企业尚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但却是潜力股,如果因主流市场的冲击而退出市场,这将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如此看来,这类电池企业更应该巩固自身实力,更加有意与各企业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合作背后“喜忧参半”

显而易见,动力电池企业与车企之前的合作往往是强强联合。一方面,可以让两者成为利益共同体,有利于两者达成更加牢固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企业有利于将高端电池产能快速绑定。

然而,这样的市场格局却给新晋车企带来不少压力。当前,市场上设计前卫、科技感强、车辆性能较高的新能源车型不在少数,不过大多数车型仅为概念车,在实际量产问题上,却遇到诸多的阻碍。尤其,当各家车企争先恐后争取到高端产能时,由于这一类的配套应用需要经过一定的验证周期,因此会出现短暂的市场紧俏的局面,一旦高端产能的电池配套产品被实力较强的企业所拥有,很容易造成市场的垄断。而其他车企也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类型的电池进行匹配。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产品质量差异化将愈加凸显。

此外,一味地市场扩张,对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也造成了“自损”。由于自主研发技术校对迟滞,面对巨大的前景与利益,在生产线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一味扩充生产,很容易被激烈的市场斗争所淘汰。当前,动力电池市场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从稀缺到泛滥,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取决于产品质量。而车企选择与之合作的电池供应商也遵循安全、实用以及全生命周期价值。所以说,即便是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也需要权衡利弊。

由于新能源汽车的特殊性(电池、电机、电控),车企并不能掌握所有的核心技术。即便目前一些车企宣称自主研发动力电池,不过在研发成本上却吃不消,并且电池是否能进入白名单以及获得补贴也尙属未知。因此,对于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掌握优质电池核心配套,成为了车企的首选。从当前的市场情况进行预计,比亚迪电池业务已经独立,其他一线电池企业仍有机会切入,后续车企与电池企业合资建厂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热度将继续提升。整车及动力电池企业也将追求竞争力和利润而不断发展。

(管理员)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网友评论
数据载入中...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站内资讯搜索
淄博桑德
图片播报
  • 大锻件行业发展需练好内功
  • 制造业赚钱难,还能顾上转型吗?
  • 四中企入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
  • 特斯拉与上海政府签订在华建厂协议
京ICP备05075268号 版权所有(C) 2011 中国锻压协会
E-mail:info@chinaforge.org.cn    URL:www.duanxie.cn www.metalform.cn 客户服务热线:010-53056669 传真:010-53056644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邮编:102206
语辰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