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对于生产能力的提升毋庸置疑,但做多少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否值得?这对企业经营者来说,答案却不容易:在工业4.0和两化融合成为工业发展潮流的当下,惠州的众多企业仍停留在工业2.0的阶段。 只要把时间稍微放宽,技术改造对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作用都不可替代。然而,一步到位的技术变革,带来的是对员工、流程、制度等多层面的巨大挑战,一旦应对不足反而是“甜蜜的负担”。三力集团执行董事孙秀强的看法可资参考:每个公司的情况不同,一些企业即使一时达不到条件推工业4.0,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来投入硬件和软件的改造,提高生产效率。
日前公布的《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6—2018年)》及其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供给侧方案)提出,在2016年到2018年的3年内推动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企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而对于企业技术改造的“成本”难题,供给侧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金融支持;积极统筹现有专项资金,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信贷贴息支持;用好各级财政投入设立的各类政策性基金,采取股权投资、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增加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投入。 1.从粗放到精细,TCL的“逆袭” 在中国彩电业最好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值CRT显示器到LCD平板显示的技术转换期,TCL却错失了3G移动通信和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 这与TCL此前技术储备不足有关,与当时国内产业粗放式经营路径有关,也与国内价格战的竞争环境有关……然而,原因可以有很多,结果却只有一个:技术上的局限对企业长远发展影响深远。此后多年,TCL与三星等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彩虹集团跳槽到TCL不久的冯万良对此记忆犹新:“我们原本想做LCD屏幕,但一个试验性的屏幕生产线就要几个亿的投入,研发团队只能从外围的显示驱动芯片做起。” 痛定思痛,TCL的掌舵者李东生组建集团工业研究院,冯万良也加入其中,并依靠技术创新,在2012年左右将全球首台使用安卓系统的智能电视推向市场。如今,TCL集团的LCD电视销量全球排名第3、手机全球排名第5、电视液晶面板全球排名第5,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位列第四。 同样作为惠州“名企”的德赛西威,则在生产线的技术升级方面有自己的心得。 德赛西威在惠州的1万平方米生产制造车间里,AGV自动送料车载着物料在轨道上自动运转。“生产车间的物料都运用二维码来管理,不仅自动化,还信息化。”德赛西威制造中心自动化一部负责人孟凯说。 今后5年内,德赛西威还计划投入数亿元、分三期在工厂全面实施业界领先的一体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运营的规划目标,打造汽车电子界工业4.0模范工厂。 日前,惠州市政府发布的《珠三角“九年大跨越”主要指标2016年目标表》中,由惠州市牵头的项目共有三个,其中之一便是投资目标为1.30亿元的伯恩光学玻璃生产惠州基地,主要用于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购买设备。 2.3年技改,覆盖六成规模以上企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是供需结构性不平衡的现实问题。技改可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生产效率,然而在经济“L”型走势的情况下,企业技改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多重阻碍。 惠州版本的改革方案提出,在2016年到2018年的3年内推动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企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国际产能合作水平明显提升,3年累计新增境外投资额约2.42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政府的支持方式改变了过去“一补了之”的方式,而是将采取股权投资、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企业增加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投入,还将积极统筹现有专项资金,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信贷贴息支持。 对于目前经营困难,但资产质量、市场前景较好的优势传统产业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采取扶持发展的方式,支持企业加快开展技术改造,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 不无巧合的是,不少惠州企业在技术改造路线图上,2018年同样是个重要节点。 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德赛西威进军工业4.0,在软件、信息化硬件、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大,预计到2018年这些投入至少要3亿元。 惠州中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海燕夫妇,对于建设智能工厂,已谋划3年。坐落于仲恺区惠环街道的中城电子,从创业之初的5万元,发展到把智能电表等产品卖向全球。目前,他们正筹备在东江产业园新建年产值10亿元的智能工厂,并计划2018年以前实现八成工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主要致力于GPS导航系统、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制定了技术改造“三步走”发展战略,计划实施“车载电子智能制造系统”、“华阳通用制造车间机器人装备应用”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并通过对市场订单和客户需求的分析,建设车间柔性自适应性、全制程自动化生产线。在“三步走”中,第二步集成智造期将于2017年结束,2018年将是最后一个阶段——深度融合期的第一年。 3.智能改造,350人创造10亿元产值 预计在东江产业园建智能化工厂的中城电子公司,目前还在解决资金的问题。黄海燕说,总投资是4亿余元,分三期建设,所以资金是现在最关键的,设备非常贵。公司今后也会考虑到资本市场融资。 资金的问题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最为现实的压力,换个角度看,也可以是最强有力的刺激。人力成本的提升,让技术改造的相对优势正在日益凸显。 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的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里,偌大厂房内见不到几个工人,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和智能化的生产线。 “原来需要1100多人的车间,现在进行智能改造后仅需350人,人少了效率却提升了约48%。”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总监张晃初告诉记者,节省下来的人力成本,让公司更多地投入到研发当中。 按照测算,胜宏科技公司的平均员工月工资约为5000元,一个智能车间省下的760人,每月的成本就省下了380万元。与此同时,智能车间没有投入前,1100多人创造10亿元的产值;投入使用后,350人就可创造10亿元的产值。 正如上文所说,惠州政府支持企业增加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投入,参照广东省的做法,采取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对符合条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事后奖补。这些措施的着力点,正是帮助企业减轻在技术改造中的资金负担。 在彩虹集团第一次见到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情景,冯万良至今难忘。从日本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在那个时代的工业生产中属于难得一见的“顶配”,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其自动化水平也不低。 只不过,如今的冯万良更多了一份淡然:“没有逾越不过去的技术门槛,只是发达国家发展早,投入多,咱们多花力气也能做。” 这份淡然,正可以看做惠州企业面对技术差距,从奋起直追到紧随其后的气质变化。 如今,惠州正以推进智能化改造为重点,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实施“互联网+惠州制造”行动,推进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在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全流程改造提升,建立全数据链的智慧工厂或无人车间等,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我们把创新驱动落实到发展上,最关键的就是要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真正推动经济走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说,惠州创新接下来将重点抓好“五大抓手”,即抓好创新能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改造。 “在技术改造方面,惠州市还将继续加大投入,2015—2020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累计达1700亿元左右。”邹平生说。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