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造的要诀 有人认为产业升级的方向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并不认同,他在《超常增长: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中写道,若是把创造定义为“从无到有”的突破,那么这种创造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在中国的产业升级中扮演主战场角色。 究其原因,在多数产业里,中国所面临的不是创造新的产品,而是提升现有制造水准,实现现有产品的技术升级、品牌升级乃至价值升级。在制造与创造之间,还有一个精密制造的范畴。史正富认为,在未来数十年,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精造”,应该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主题。 为了确保研发技术的自主,受匠人精神的影响,日本制造业在一些领域进行了长期深耕,地位不可动摇。比如日本超过200年以上历史的长寿企业就有3000家,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多达1500-2000家。这些企业牢牢掌握着高端零部件、原材料以及高端装备领域的竞争优势。 制造业领域有一条母性定律,也就是拥有好的机床,才能造出好的装备,拥有好的装备才能造出好的产品。而机床和设备则是和工匠的素质密不可分。 在林内大口工厂的模具加工车间,共有2100多种模具在这里进行修改。总数不过五六个的工人是林内手工技艺了得的匠人,经常会有来自林内海外公司的员工来自研修制造 工艺的 核心技术。林内也保留了数量庞大的模 具 数 据库——怎样去修理的;某个冲压机床的模具打了多少下再进行更换、以及曾经出现过什么错误等数据都有保存。这些东西可以说是这个部门甚至整个车间的要害部位,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模具不精确到位,整个生产线都可能是不良品。 人工技艺也正在批量化地出现在机器上。在大口工厂仅钣金部门一个生产线就有25个机器人(机械手),它们在像人手一样灵活地进行组装调配。石川厂长告诉记者,工厂把老工人做工的方式录下来,编程后输入到机器人,再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最终调节,最终让这些机器人能完全模仿熟练工人的动作,并达到人工的精细程度。 现在大口工厂的钣金生产线上,零部件比较多的部分都由机器人顺序完成,零部件比较少的程序会由老员工来做,而这部分也在渐渐地机械化。 装备技术很多是诀窍性技术,是一种缄默型的知识,是不可编码的知识。它需要经验,更依附于工匠的技艺。 与德国、日本的工人具备工业精神和纪律性相差,中国很多工人专业性较低,缺乏连续性。“很多人今天还在田里收麦子,明天就跑到工厂里去了。”石勇说,“比较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缺少工业文明的培养,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大。” 上海林内刚成立的时候,设备基本全由日本运来,由日方人员负责检修和维护。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一旦某台机器出现了问题,日方人员在最短两天最长有时一周才能赶来修理。 当年还是新员工的欧阳有一次等不及了,他决定自己修理。日本的一位管理人员看到后没有做声,而是找来了中方管理层一起围着他转,“眼中是冷峻的目光”。 最终,凭借多年的实操经验和技术,欧阳在两人的注视下修好了机器。从那之后,上海林内的机器出现故障都由中方工作人员修理,欧阳和他的团队也在屡次修理中找到更多不一样的“玩法”。 国外有一位经济学家最近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大部分的新兴国家都达不到美国、日本、德国这样老牌工业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因为它们没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解决“成长的烦恼”,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它们营造的是一条“更低更矮”的抛物线。 例如,机床行业是工业的母机行业,机床行业质变的最终检验是“技术上快制造业半步”,从而满足下游绝大多数行业的加工需求。日本机床大约用了15年完成这一过程,一旦完成,日本的装备制造业就相当于在整个制造业行列中有了一个机车头。 不过日本也在面对自己的危机。过分重视产品制造环节,缺乏系统竞争力和战略竞争力;对新兴技术重视不足等让日本制造已不复当年风光。2015年6月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2015年版制造业白皮书》,面对全球不断加速的制造业巨变,尤其是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日本官方显示出了强烈的危机感。 小杉将夫坦承在日本有很多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进展不是很好。但他同时认为,类似林内这样的公司具备长久的技术积累,“关于热能方面的核心技术我们已经保有很多技术资料,”这让它能够更有准备地面对新技术和新潮流。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但这一技术窗口往往转瞬即逝,就像水里的鱼,抓住了才算你的。站在满是游鱼的河流中,中国制造业需要一杆锋利的鱼枪。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