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锻压网 > 资讯中心 > 正文

中国汽车制造2025总体布局3个方向

  • 2015-7-27 14:32:17
  • 来源:中国工业报

新能源与现有传统技术并不矛盾

近一年多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世界汽车产业的关注焦点再一次回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败似乎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同时也关系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命运。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平指出,在世界汽车工业百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装配流水线、多品种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的三次变革,由于电动汽车与互联智能化技术的兴起,当前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围绕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互联网化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显然是对这些技术的融合,而不是割断与传统汽车技术的关联。

对此,陈平表示,汽车产业目前主动迎接电动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传统汽车技术以及传统汽车的轻量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等技术也在逐步向电动汽车汇聚。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IT、化学企业布局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之中,但以汽车本身为载体的技术仍将会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向前的重要因素。

周舟也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节能技术的产业化研发与攻关,因为这是现实中更可以解决和应用的技术。我国在节能技术应用上同国外差距较大,当前大部分节能技术在国外已成熟应用,同时也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的基础共性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规模尚未有效突破前,节能技术更具技术与成本优势,且提升潜力巨大,国家应大力支持引导自主企业加速节能技术,尤其是高效发动机、先进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智能电子电器、车量化材料的产业化攻关。

网联智能化是融合发展方向

如果问汽车未来三大技术变革是什么?也许有人随口能说出: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对不对呢?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化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李克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汽车未来三大技术变革应该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

对于智能汽车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人说亦云。但李克强对之的定义很明确: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增加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汽车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按照人的意志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关键除了本身的智能之外,必须由车内网、车际网、车载移动互联网组成的三网融合的车联网来支撑。李克强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可在多个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安全、交通效率、节能减排。通过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交通事故率可降低到目前的1%,道路交通效率可提高10%,协同式交通系统可提高油耗经济性20%~30%,高速公路编队行驶则可降低油耗10%~15%,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着驾驶负担的减轻以及车辆共享的普及而变得更加轻松便捷。

尽管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但李克强同时也指出,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应是互联网思维与工匠文化的结合,它并不能凭空站在传统形式汽车之上独立地发展。对此,陈平也提出,智能汽车+电动汽车=智能电动汽车。确实,在电驱动基础上的智能汽车,或者是已经智能化的电驱动技术,可能是未来能够融合节能、新能源、智能互联三大技术方向的一个结合点,可以说是汽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管理与核心技术是关键

对于与节能相关的政府管理工作,是公众对相关企业和相关产品了解和促进企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对于中国乘用车燃油耗限值的法规,不仅国内的企业非常关注,一些在中国市场长期运作的海外背景企业也颇为关心。来自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标定与应用部的经理DavidBarnett先生就提出,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公布企业平均油耗限值未达标企业名单,并禁止向未达到油耗限值标准的新车型发放生产许可证,同时未达标企业将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并可自行通过与其他企业组合的方式来满足企业平均燃油耗法规的要求。

从管理回到技术本身,不管是传统技术的新发展,还是新能源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支撑。对此,主管汽车产业的工信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主要汽车集团在乘用车平台技术、发动机系统、动力电池系统集成等领域仍未完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和开发能力。因此,突破关键零部件和共性技术是中国制造2025所提强国目标的关键和重点。



(jiao点com)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网友评论
数据载入中...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站内资讯搜索
淄博桑德
图片播报
  • 机器人展:国产关键零部件获得初步突破
  • 中国机器人发展火热 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市场
  • 重庆造钻测井用高性能驱动轴锻件斩获首个国内订单
  • 博世拟在北美投资4亿美元 拉动零部件业务增长
京ICP备05075268号 版权所有(C) 2011 中国锻压协会
E-mail:info@chinaforge.org.cn    URL:www.duanxie.cn www.metalform.cn 客户服务热线:010-53056669 传真:010-53056644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邮编:102206
语辰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