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我们自己的品牌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随着国情、世情的新变化,我国制造业已经站到了“由大变强”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全球制造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科学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关键特征,努力抓住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历史性战略机遇,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一、全球制造业变革正处于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领域,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制造”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常态。 (一)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 一是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教授埃里克和安德鲁在他们合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把蒸汽机发明称为第一次机器时代,这个时代以拓展人类的“肌肉能力”为特征,崇拜的是“金属力量”;现在是计算机发明以来的第二次机器时代,它以增强人类的“思维能力”为特征,“智慧力量”大行其道。比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制造业领域加速创新应用,使得材料、设备、产品和用户之间可以在线联接和实时交互,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还有,当前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受到广泛关注,如果真正能够把人从加工生产、驾驶汽车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对解放和促进生产力起到很大作用。《中国制造2025》强调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智能制造则是抢占这一制高点的主攻方向。 二是“互联网+”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产业。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无人飞机、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型智能产品方兴未艾,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数字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的不断深化,众包、众创、众筹、威客、个性化定制、线上到线下(O2O)等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甚至在不远的将来会孕育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美国学者里夫金在其新作《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描绘了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发展远景。他认为,在未来时代,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可以更直接地在物联网上生产并相互分享能源和实物,这种方式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近乎免费,这与我们已经开始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制造和分享信息产品的行为相类似。 三是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当今时代,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传统的规模化量产模式显得力不从心。得益于互联网、开源软件、开源硬件以及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开始出现,生产小型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这种小而专的模式能够促进新科技和新需求更快地对接,有利于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抢抓机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特征。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支持电子商务、创客空间等发展,国务院也出台了支持相关领域发展政策文件。 (二)制造业创新体系正在重构 一是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在传统的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等活动,如第一部商用手机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本上由摩托罗拉公司独家完成。但是随着产业分工日益细化,产品复杂程度日益提升,技术集成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单个企业难以也无法覆盖全部创新活动,需要与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组成新型的协同创新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可以迅速地参与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和服务等活动,实现价值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是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加速应用,推动网络化条件下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创新链条表现得更加灵巧。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日趋模糊、紧密衔接,甚至重叠并行,新技术从研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大幅缩短。近代工业文明以来,重要的技术发明从科学原理的建立到技术应用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例如,从1782年摄影原理的发现到1838年照相机的发明,用了56年;从1925年雷达原理的发现到1935年雷达装置的诞生,用了10年;从1987年多媒体摄像的产生到1991年多媒体计算机的产生,用了4年;时至今日,互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一个想法的产生到实现的周期往往以月甚至以周来计算。 三是创新模式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商品、技术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不断扩大,技术的溢出效应不断增强,技术创新的模仿壁垒和垄断利润急剧下降,单纯依靠技术创新的盈利模式被打破,商业模式创新正成为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方向。由于商业模式创新更加注重市场导向,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和更人性化的体验,往往使创新成果更快地转化成实际商业价值。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互动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主流模式。 (三)制造业全球分工版图面临深度调整 一是发达国家强化中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优势,中高端产业转移出现回流现象。在中高端制造领域,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积累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使其抢占了许多领域的制高点,特别是在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等若干新兴领域,先发优势较为明显。与此同时,随着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普及应用,劳动力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总成本中的比重都将大幅下降,中高端制造环节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以中美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为例,根据相关研究机构计算,目前我国劳动力综合成本(考虑了劳动力价格、生产效率等因素)是美国南部州的35%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60%左右,未来5-10年中美劳动力成本之间的差距还将继续缩小。 二是发展中国家积极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中低端领域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对我国产生竞争压力。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印度、越南、菲律宾、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凸显出来。据有关机构测算,印度的平均工资大约每月600元人民币,越南约1000元,而我国东部沿海已经达到2500元到3000元。凭借更低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这些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新的承接地。 三是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持续攀升,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重挑战”的能力日益增强。随着我国制造业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未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分工关系将从目前的垂直分工转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尤其在轨道交通、电力设备、海工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在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转型升级的步伐也在加快,正在努力摆脱与东南亚、南亚等低成本国家的同质竞争。事实上,“双重挑战”并不可怕,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只要我们所采取的政策得当、措施有力,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还将持续攀升,制造强国的建设进程也将大大加快。 (四)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从国家战略聚焦点看,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如美、德、英、法等国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新工业法国计划》等。同时,新兴国家也纷纷把发展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如印度于去年9月制定了“印度制造”战略,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重大政策,意图利用本国的人口数量和成本优势,吸引外资在印度投资设厂,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从经济复苏和增长动力看,制造业是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在新一轮发展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不约而同地高度重视和推动制造业发展,努力为经济回暖提供有力支撑。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3.4%和3.8%,比2014年分别提升0.5个、0.2个和0.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业下行的压力尤其突出。因此,稳增长重点还是在制造业。
从创新活动来看,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以美国为例,制造业研发活动占全社会的71%,研发经费占66%,专利数量占90%。制造业不仅本身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最重要领域,而且第一、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也必须以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