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全球竞赛 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此时在中国风起云涌,并非偶然。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 新兴经济体也不甘落后。去年9月印度发布“印度制造”战略,希望利用后发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成为工业强国。巴西、越南等国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展开激烈争夺。 中国已连续5年坐在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位子上,但坐得并不安稳—— 尽管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蛟龙”载人潜水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铁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大批重大先进装备证明中国制造实力不容忽视,但在这些超大、超重、超宽、超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鼓舞人心的同时,超精、超微产品却一直是短板。 工信部数据显示,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去年中国用在进口芯片上的外汇超过2100亿美元,成为单一产品进口最大的用汇领域。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还依赖进口。 “当我们把一个个引以为豪的装备拆解开来,越往下拆,发现的问题就越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认为,通过“举国之力”实现的重大技术装备的突破多是单机,无法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制造业是零售业、信息传播产业等领域发生颠覆性改造以后的下一个高潮。”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说,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成为未来机遇,对加快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有重大意义。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十年如何磨一剑 《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根据工信部相关指标,这意味着10年后中国制造的综合指数将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中的一员。 10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中国制造靠什么追赶?更何况,人家的脚步并未停止。 在2014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展示了10家企业联合研发的全球第一个“工业4.0”演示系统。这意味着,德国不仅在向世界提供用智能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还努力扮演智能制造系统供应者的角色。 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说:“全世界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努力转变为数字化企业,使产品更加智能,也使生产产品的机器更加智能。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数字化企业,这是一个工业的革命和生态系统的变革,需要不断努力。” 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迈出脚步:不久前,浪潮集团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20多家机构,发起成立中国智能制造信息化推进联盟,以航空航天、船舶、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核心行业为中心,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与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联合体,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新需求合力攻关,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 “智能制造有三个方面:产品是智能的、设备是智能的、生产过程是智能的。三个智能连成一张大网,就成了工业4.0。”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形象地说。 如今,中国制造正在走出模仿和复制阶段,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灵魂。2013年,中国企业研发经费为9075.8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总量的76.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5.2万个,平均每7家企业拥有一个研发机构。在3D打印、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一些重点领域,建立起一批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转移对接。 记者在调研中感到,中国制造业还是个胖子而非巨人。但在不少领域,与世界前沿制造水平的差距处于最小时期,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成千上万家中国工厂,正凭着强大的实力积累和拼搏创新的精神,在智能制造的大旗引领下合力推动着中国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