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相布局机器人产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迅猛增长,令全球机器人产业为之瞩目,2013年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然而,从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上看,中国每万名工人拥有量还不到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 据记者了解,韩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347台;日本排在第二,达到339台;德国位居第三,每一万名工人拥有251台机器人;中国仅有21台,不及国际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已经打下的基础需要巩固,尚存短板的领域需要完善,机器换人的潜力还很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目前以机器换人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市场,这也预示着我们在劳动力人口的培训和教育方面要适应这些变化。预计以后,简单的劳动力找工作可能会越来越难,但懂得软件计算机会操作的劳动力需求将会越来越多。面对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逐渐出现短缺的问题,以智能化为突破口,也是确保中国制造持久发展而不至于空心化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的价格不断上升,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负担。此外,最近几年在东南沿海地区频繁发生的“用工荒”现象,也让企业感到深深不安。在此背景下,机器换人成为企业谋求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东莞为例,为填补结构性用工荒,引领制造业完成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优化,2014年,东莞出台了《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由市财政在“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助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一补三年;作为2015年东莞市政府1号文,《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中第一条便提出了“加速开启‘机器换人’时代”。 实际上,东莞不少企业正在实施“智能装备”规划,逐步实现机器换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据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东莞推动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达到505个,投资金额达42亿元,可减少企业用工3万余人,企业投资成本有望在两年内收回。 目前,国内还有多个地区将机器换人列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内容。 据新华网消息,今年3月份,广东省出台了“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实施机器换人计划,以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家电、五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民爆、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至2017年末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广东省各地纷纷抢抓先机。广州市提出,到2020年培育形成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上海力争2015年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202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元。上海还计划今后5年应用机器人数量年均增加30%以上,平均每年新增机器人3000台以上、新建5条以上机器人示范应用生产线。 东北地区等传统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源密集,正瞄准先进技术加紧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智能机器人提高各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应对产业升级挑战。 据了解,已有大批著名机器人企业扎根东北,由辽宁某机器人企业研发的国内首条热冲压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日前诞生,首届中国沈阳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也将于9月份举办。一直埋首深耕机器人领域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自从移动机器人系统在沈阳金杯汽车(7.19, 0.00, 0.00%)公司首次投入使用后,就不断开发新产品,如今已占领国内市场九成以上份额,还出口到15个国家。 河南省由省工信厅牵头,组织20余家单位发起成立河南省机器人产业联盟,将在2020年把河南打造成全国最具规模、最具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之一。 中西部地区结合自身特点,用好后发优势,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机器人产业成为重要支撑。 重庆市提出,到2020年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安徽省着力打造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合肥机器人产业园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芜湖市机器人产业园规划面积达5300亩,包含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机器人系统及成套装备集成应用、前端技术研究院研发创新、机器人主题公园、机器人产业创意基地和配套商业在内的6大功能区域。 为了对智能机器人产业进行扶持,不少地方还在金融、人才等领域出台政策。比如浙江批准职业技术学院新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将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广东佛山对投产两年内年税收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