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械工业质量品牌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 纵观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范围的跨国商品、服务交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变化,以及新技术革命对实体经济的深刻影响,促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深度调整。制造业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而质量品牌则成为扩大市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利器。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其产品质量品牌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以质量品牌重振制造业的势头强劲。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工业发达国家和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振兴制造业纳入国家战略。美国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大力支持创新制造工艺、先进工业材料和机器人技术研发,建设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的法治环境。通过政府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引导质量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应用,重视质量人才的培训与发展;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旨在依靠科技创新、树立国家品牌、发扬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神,以及重视技术标准、重视产业工人的职业化、促进精英中小企业发展等措施,确保“德国制造”出口全球第一,以占领未来制造业高端;英国斥巨资支持创新制造中心建设;法国提出要将其工业占欧盟工业附加值比重从2010年的13%增至2015年的15%;日本政府通过了“机器人新战略”,把提高质量继续作为全民行动,鼓励企业推行全员参与培训和改进行动,注重供应链管理和提升整体效率,采取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新兴经济体国家巴西、印度也相继公布了《工业强国计划》、《国家制造业政策》,旨在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目前,随着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虚拟制造信息技术与实体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与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提供了快速通道。工业发达国家以科技创新和质量品牌的竞争优势,维护其产业霸主地位的势头咄咄逼人。加之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质量品牌间的新一轮竞争已呈白热化状态。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二是我国实施强国战略对质量品牌的要求愈加紧迫。实施强国战略、实现“中国梦”是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长必须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明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廓清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宏大目标和具体要求。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指出,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中国制造2025》是强国战略“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到2025年要初步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制造业质量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涌现一批品种齐全、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产品;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大的知名品牌;拥有一批技术先进、管理卓越、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企业;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符合“两化”融合方针的质量管理新模式;营造一个法制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培育一支支撑质量发展的质量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大军;形成一个人人追求高质量、人人享受高质量的社会氛围。突出强调了质量兴国、品牌强国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清晰勾画了实现的目标和路线图,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适应新常态,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质增效升级的具体举措和要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加快搞好机械工业质量品牌建设,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我们的政治责任。 三是质量品牌已成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的当务之急。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4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8.2万家,资产总额18万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2.2万亿元,实现利润1.56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基本在20%左右。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继续保持了大国地位,但大而不强矛盾突出,主要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质量性能和稳定性、可靠性差,知名品牌缺少,外向型经济水平较低等。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基础薄弱矛盾突出。90%左右的大型优质铸锻件、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和几乎全部的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发动机依靠进口。产品使用寿命仅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0%-50%,技术水平相差15年以上。生产工艺及基础装备落后,废品率相比发达国家高出5%-10%,综合能耗是工业发达国家的2倍,电机运行效率平均比发达国家低10-20%。高精、高效及高速的一些装备严重不足,模具加工在线测量和计算机辅助测量及企业管理的差距在10年以上。从品牌来看,在世界500强中,中国品牌占有29席,中国大陆企业连续13年未能进入全球100最佳品牌阵营。机械产品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状况,与我们的制造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数据显示,我国机械工业许多产品体系仍停留在解决有无生产能力的问题上,许多企业还没有把质量品牌列入自身发展战略。而现存的一个事实是,攻克制造业质量难题,日本用了十年时间,韩国用了二十年时间,而中国用了近三十年时间,质量仍是制造业的“软肋”,仍是困扰发展的重要瓶颈。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不加快转型升级,尽快改变机械产品粗制滥造和“低档货”的形象,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变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使命在肩,时不我待,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