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国际经济学家长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呼声》月刊5月号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称,“只要仔细分析中国的实态,我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长谷川庆太郎预测:“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难道真的是这样吗?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他表示,目前我国汽车装备业确实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全行业已经注意到汽车装备业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产学研和跨界合作,进行协同创新。相信只要继续努力,中国汽车装备业未来一定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付于武
■汽车核心技术突围还得靠装备 付于武表示,汽车是标志性产业,是国力强弱的象征。汽车产业要强大,必须有强大的汽车装备业作为支撑。纵观全球,但凡拥有世界一流汽车产品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都拥有强大的制造技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汽车企业过于依赖合资,但外资企业牢牢掌握住汽车装备业技术,即使中国车企能掌握汽车设计技术,却仍然无法掌握制造加工技术,导致汽车产品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 我国的零部件企业长期积弱,在核心技术方面无法得到重大的突破,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得不到装备制造业的强力支撑。“汽车产业要提升核心技术,就要提高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创新能力,但如果受到装备和材料技术的制约,就很难完成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付于武如是说。 他告诉记者:“我曾经带队去参观博世工厂,当时双方可以探讨汽车产业的标准和法规等,但对方拒绝我们参观加工生产线。”付于武感慨地说:“有些技术,买也买不来。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汽车产业就无法真正强大起来。” 之所以造成国产汽车装备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付于武认为,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缺少对制造技术的重视。 ■协同合作成为新常态 “我国汽车产业正面临产业升级的难题,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在工艺技术上的突破都是一个坎。”付于武说,“但目前我国零部件产业和汽车装备业正在努力前行,致力于攻克核心技术。”据介绍,近年来,我国有一批零部件企业开始瞄着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升级,包括自动变速器、高压共轨、电子元器件、电子模块、主动安全、智能网联和轻量化技术等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同时,零部件企业开始认识到,他们在材料和工艺制造技术上有重大需求,意识上已经产生转变。“目前产学研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及相关技术开发的新常态。”付于武这样说道。目前有些企业意识到其在制造技术上的短板,就和材料业、装备制造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协同创新。付于武举例说,无锡有一家油泵厂和机床厂联合,共同研发高压共轨技术,成果喜人。 当前,全行业都已经意识到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意义,一些自主品牌车企也开始支持装备业的技术提升。中国一汽集团规划部主任侯若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汽轿车基于机器人的汽车焊接自动化生产成套设备立项时,由一汽模具公司牵头,上海交通大学、沈阳新松、深圳鸿柏等单位参与设计开发,最终在生产线上首次使用了28台国产机器人,在长达一年多的生产线调试过程中,作为用户,一汽轿车不厌其烦地与合作方共同查找毛病,反复修改维护,最终在无数次磨合之后实现了生产线上全部装备正常工作。 ■发展装备业需瞄准四大突破口 在谈到如何促进我国汽车装备业发展时,付于武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企业都不能盲目,要有清醒的产业认识。并且认识到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所在。第二,汽车企业要有技术发展的路线图,要不断攻克核心技术、前沿技术,进行产品升级,从而帮助产业升级。第三,目前汽车产业进入了攻坚战,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跨产业、跨学科的深度协同创新非常重要。第四,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汽车装备业进行技术提升。据了解,在“04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即数控机床和基础装备的专项)中,有36%的项目涉及汽车业;在资金上,有20%以上的资金用于汽车装备的开发。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王德成曾表示,国家将以更大力度支持国内汽车制造技术装备开发,最终满足汽车制造企业的需要,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 最后,付于武提到,汽车检测技术目前还是“处女地”,但不容忽视。他表示,检验技术的提升是品质提高的关键。虽然质量是制造出来的,但是检验技术对提高产品品质的一致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检验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