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是生产一个产品赚一份钱,现在赚得越来越少了。怎么办?制造业已经不能只做微笑曲线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必须要向前后端延伸了。”朱森第说,很大程度上讲,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服务型制造,是装备制造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比如用户资金有限,单纯的产品不好卖,装备制造企业就从卖产品改为出具整体方案。用户不一定非要一次性买下设备,也可以是使用我们的设备、接受我们的整体运行方案,赚到了钱再支付相应的资金,装备制造方也就有了收益。” 装备制造企业引入互联网,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未来装备制造业要从满足市场发展到引导消费,市场需要产品和设备,更需要企业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包括选择、维护、保养、回收再制造等等。不发展服务型制造,中国制造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朱森第说。 “比如我们想把产品卖到非洲,产品性能得适应非洲的炎热天气,在产品设计上就要做一些改进。有了研发数据库后,这样的改进就很简单,只要改动几个参数。而改成什么样合适,数据库里又有日常使用情况供参考。现在我们企业改进型产品的研发周期只有两周左右。以前可能要在一个月以上。而且,我们的工程师在中国,就能远程指导非洲用户使用和保养设备。”郑尚龙说,“没有这样的研发和售后服务能力,我们的产品很难走出去。”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着力点仍是产品,互联网提供更多创新可能 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有一定差距。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说,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有的还在补2.0到3.0这一课。一些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只是电子商务,互联网思维并没有真正渗入到生产过程中。 “最薄弱的是市场调研环节。理想的状态是销售和售后人员在工作中实时上传市场反馈和诉求,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来指导设计研发人员开发新产品,乃至指导企业管理人员创造新模式、新业态。”郑尚龙说,“但目前中国企业还做不到这一点。” 另外,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比较浅层,表现之一是围绕制造业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仍然欠缺。比如一些国外制造业企业并不自己管理供应链,原材料采购和物流都委托第三方企业完成。这样的第三方企业同时为多家制造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因而运营效率更高。但我国为制造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公司还很少,而且市场接受度并不高。“从数据上看,发达国家知名制造企业的收入中,服务的占比可达40%—60%,而中国只有15%—20%。”朱森第说。 让“互联网+”与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全方位融合,首先要转变观念。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应用互联网,还面临一些现实阻力:例如,发展互联网资金投入量很大,而目前企业闲钱并不充裕;互联网使管理更为细致透明,揩油和偷懒的机会少了,个别员工会有消极情绪;装备制造企业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采用第三方企业的专业服务将面临人员分流和资产闲置的问题,企业积极性并不高;等等。如果企业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不够坚定,势必阻碍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的步伐。 此外,加强人员培训也很重要。一方面,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工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若想让其适应互联网工作环境,还需要加强培训。另一方面,培训对象也应包括企业负责人。企业目前处于哪一阶段、适合什么样的互联网系统,需要企业负责人科学地把控。 “要强调的一点是,服务型制造业也仍然是制造业而不是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还是在产品和制造模式上。”朱森第说,“装备制造业发展‘互联网+’,着力点不能错,主要精力一定要放在产品上。”郑尚龙也持有同样观点,他说:“有了产品的智能化,才有后续的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业赢得市场的根本还是产品,关键还是要在新产品开发上多下功夫。”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