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带领世界走出金融危机的引擎。”这个声音还在高声传颂之时,美国、德国已经开始寻找自救之路。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在这些战略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跳出经济泥沼的努力,还有浓浓的竞争气息。 低成本优势消失,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我国制造业“压力山大”。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他们认为,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非常关键。 “世界经济格局总是在变。过去有人唱红中国,也有人唱衰中国。有人说,中国制造熬得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却不一定能熬得过2015的转型之年。”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也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中国制造业要顶住压力,走对路。” 制造业转型是大势所趋 “美德等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是他们针对工业化发展到新阶段所采取的新举措,是又一轮的固定资本更新。”中央党校教授李继文认为,美德等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固定资本更新与周期性经济危机存在有机联系的原理。他说,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但它又是走出危机的契机。固定资本更新不仅着眼于原有技术基础之上的“有形损耗”,更着眼于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无形损耗”,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升级。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统制造业(如汽车、电器、钢铁和纺织等)开始受到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强大冲击。当时,美国抓住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良机,一举扭转了经济衰退的局面。本世纪初,当网络经济泡沫袭卷美国之时,美国再次凭借金融产品支撑下的房地产,盘活了经济。 “2008年,次贷危机暴发。在经济遭受重挫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再次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重新审视实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但决不是简单回归。”李继文说。 “美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只有百分之十几,但是80%的企业专利和70%的创新活动都发生在制造业,60%的研发人员都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是创新的载体,也是创新的源泉。”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程楠指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必须保持协调。如果虚拟经济无限膨胀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社会资源都将被其吸走。到了那时,实体经济发展就没有了基础。“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跟随发展战略,曾受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影响,一度出现了过度渲染虚拟经济而削弱实体经济的状况。现在看来,重视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转型是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大势所趋。面对压力,我们要顶得住,要主动出击,不能被动应战。”李继文说。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