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就是根,相比于盈利模式,品牌建设要更为重要。不久前有国外媒体报道,“大众集团将继续在中国执行创立全新品牌的计划,在华新品牌计划将不受大众集团成本缩减项目的影响。 在2014年,大众汽车无疑是中国汽车市场上最大的赢家,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两家合资企业分别以178.09万辆和172.50万辆的成绩分列2014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前两名的位置,超额完成了2014年的销售目标。在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也使得大众在全球的销量稳步提升,距离世界第一也只是一步之遥。 不久前有国外媒体报道,“大众集团将继续在中国执行创立全新品牌的计划,在华新品牌计划将不受大众集团成本缩减项目的影响。大众在华新品牌的推出将改变大众集团在华的盈利模式,从目前的高端品牌盈利点转变为高端和低端均有赢利点的全面发展模式。而这一全新的品牌就是此前多次曝光的大众廉价车品牌计划。据悉,目前大众的这个廉价车品牌的首款车型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概念设计。有望于2016年八月正式亮相”。 上面这段外媒关于大众品牌未来规划的文字报道,不知各位看官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来?大众即将在中国推出廉价车品牌以及大众2014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都算不上什么惊艳的新闻,类似的文字咱们已经司空见惯,看上去好像还真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呢,咱们得看看主语用的恰不恰当。首先,2014年在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位列前两位的企业是中国一汽旗下的合资子公司一汽-大众以及上汽旗下的合资子公司上海大众,两个公司的主导都是中国的汽车企业。然而在统计国内汽车销量的时候,大家却习惯性地把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销量都归为了大众。 再来看第二条,也就是外媒口中大众在华推出的廉价车品牌。真实情况是什么呢?这个品牌是由一汽-大众、中国一汽以及大众汽车三方共同研发的产品,而这其中一汽-大众又有60%的股份是归属中国一汽的,虽然是合作,但是主导权应该是在中国一汽。换言之,这个品牌本质上应该是属于中国一汽的一个自主品牌,或者说这就是一个和东风日产启辰类似的合资自主品牌。但是,到了外媒那里就成了大众在华推出的新品牌了。大家又一次选择性的忽视了中国汽车企业在其中的作用。类似的情况在外媒的报道中经常能够看见,比如上海大众在外媒口里就是大众位于中国南方的工厂,大众在中国目前拥有多少个生产基地等等。 通过上述的几个论述,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合资模式下的国有汽车企业虽然表面光鲜,但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同样,没有品牌的企业自然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事实上,合资模式下大举制造国外品牌车型的方式是为他人做嫁衣。 笔者一直以来都持这样的观点——品牌就是根,相比于盈利模式,品牌建设要更为重要。在商业模式下,公司的股权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营状况进行变更,但是,只要品牌还在,这个企业的根就在。归了印度的路虎到底还是被看做英国人的品牌,归了中国的沃尔沃似乎也跟自主品牌有所区别。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过分纠结谁占了谁多少的股权,在汽车行业的圈子里,这些事情是由国家来宏观调控的。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我们到底有多少品牌已经发展起来了。 在品牌的建设上,国外企业显然比我们要看得深和看得远。就拿合资自主这个事来说吧,在合资企业的框架下推出自主品牌的新车按理说就应该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合资公司本身就是中国的企业。既然是自主,也就意味着可以悬挂中方合作伙伴的自主品牌车标。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所有的合资自主品牌都是另立门户,全新的车标、全新的品牌。既然不挂外方的车标了,那么中方的车标也不能挂。这么一来虽然是合资自主了,但是中方依旧得不到什么品牌推广的实惠。外国人也清楚,用自己的技术来武装中方的品牌那不就是在培养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嘛。所以,一个全新的品牌出现,就很好地平衡了又要赚钱又不能培养潜在竞争对手的矛盾。 另外一个方面,通过这样一个全新品牌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国外品牌遭遇到信任危机的可能性。眼下汽车行业利润见薄,降成本的工作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但是,过度的降成本必将带来整车质量的下降,对于一个成熟的品牌而言,冒这样的险显然不够理智。所以,合资自主品牌车型的出现很好地分担了这一风险,有没有问题先拿这些车试一试,干好了可以推广到主品牌,出问题了也不会对主品牌产生太大影响。 在汽车产业这个行当里,我们的几个特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对于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或许还更多地停留在规划和喊口号的阶段。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国有汽车企业帮助国外车企完成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拓展,同时也通过与国外汽车企业的合作实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那么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是不是应该稍微“自私”那么一点,为自己的品牌建设多下点功夫了呢?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