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差距 2013年,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拥有规上企业7.9万户,从业人员1600多万,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在全世界500多种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有100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如果说中国机械装备胜在规模大,德国机械设备则强在质量优。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仅有63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约100万人,销售额2060亿欧元,挤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不过28家,且87%都是中小企业。但在全球相关设备制造业的32个子行业中,德国企业却在25个子行业中成为前3名的出口供应商,在16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 虽然中国制造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超级计算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细分行业中响当当的企业还不多,差距还不小。譬如,中国制造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德国的5.56%;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而德国却超过了40%;能源和技术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原油和芯片进口世界第一;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虽有很大改观,但节能减排治污任务还异常艰巨。 “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甚至认为,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公司才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西蒙先生的话或许有点刺耳,笔者反而认为是对中国制造的一种鞭策和鼓励,只要定下决心、多点耐心、加点恒心,就一定可以复制德国制造战胜英国制造的历史。 对中国制造的反思 提到世界工厂,就不能不提到日本。在质量管理方面,德国和日本都是佼佼者,历史沉淀非常深厚,拥有无数百年老店。德国仅过200年的企业就有837家,居世界第二;日本3146家,世界第一。在同样专注于过硬质量的同时,日本可能更注重大规模生产,德国则更注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尽可能制造出性能、用途和规格独一无二的产品。 高附加值并不等同于高附加率,我们却常常混淆二者的区别。很多中国企业由于生产不了高附加值的基础件、日用品,于是才去追求高附加值产品,但却停滞在高附加值产品的低端环节。比如中国的光伏产业,先上组件封装,后上多晶硅,但依然不能掌握关键技术。又如空客320大飞机组装,中国又能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呢?乘用车更是如此。不能不承认,能独立掌握核心技术工艺的是总装,反之则是组装。 这或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开中国企业长期以来“重主机轻配套”的症结。我们一向喜欢大规模生产,但“三基”基础薄弱、质量不高,配套件的附加值率难以提升。很多重大技术装备,中国生产了90%以上的重量,却只产生10%的价格。主机的核心单元总成、模块部件,芯片和高端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轴承、齿轮、紧固件等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空壳化”、“空心化”并非危言耸听。
不妨反思一下,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问题尚未根治的情况下,贸然向“微笑曲线”的设计和品牌两端攀升是否可行呢?中国制造的利润之所以微薄,不正是因为产品难以质量顶尖吗?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低质产品一定低价。当前我国工业产品质量问题非常突出,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质量安全事件更时有发生。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有可能通过大规模并购实现成本领先,才有可能通过设计和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才能确立产品的信誉和品牌,才能找准蓝海开拓蓝海。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