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执政理念之下,不管是产品的“行政许可制”还是整车资质的“审批制”,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且其中还存在着不同部门之间权责交替、重复管理的情况。如何在汽车准入和产品许可中弱化政府的行政之力,强化法规、标准和市场的合力,可能是新一轮汽车产业政策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 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截至2015年2月份已出到第268批,新的车型不断上报,不合标准的产品被清理出局或要求整改,被一位业内人士形象地形容为“滚雪球”——体积越来越大,耗费的资源和人力成本也越来越大,还必须继续滚下去。 若从法律层面上来看,《公告》的法理基础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 若从历史沿革来看,《公告》的管理与发布承袭了此前存在于发改委(计委)系统的《目录》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5月发布的《全国汽车、民用改装车和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管理暂行规定》。该法规规定:“凡国内生产汽车、改装车和摩托车的企业及产品,不分隶属部门和地区,均应纳入目录管理。” 从目录管理到公告管理,不变的一点是,国家对汽车产品实行“行政许可制”,换句话说,只有上了工信部的车辆产品公告,拿到产品合格证,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的“3C”认证和环保部门的排放检测,一款产品方能上市销售。 与“行政许可制”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对整车生产准入资质管理的“审批制”——想要拿到整车生产资质,必须得到发改委的批准,而且,近几年,发改委已不再下发新的整车资质,企业想要进入汽车整车生产领域,只能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去获得资质。 在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执政理念之下,不管是产品的“行政许可制”还是整车资质的“审批制”,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且其中还存在着不同部门之间权责交替、重复管理的情况。如何在汽车准入和产品许可中弱化政府的行政之力,强化法规、标准和市场的合力,可能是新一轮汽车产业政策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 《公告》冗杂 需提高“活力”与效率 在早先发布的第267批《公告》中,工信部决定对不符合公告管理规定的757家国内汽车企业超过4万款产品(包括整车和底盘)公告进行撤销,自2014年12月31日起停止生产销售。这4万多款产品,涵盖了国内绝大多数商用车生产企业和专用车改装企业,产品涉及货车、客车、环卫车、运输车、校车等多类整车及底盘产品。
一次“清理”出4万多款产品,一方面让人惊叹该部门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引人深思。原来,公告里潜伏着这么多陪绑的“僵尸粉”。一位业内专家推论,出现这么大规模的产品清退可能和重型商用车全面实施国四有关,“对以前排放不达标的国三、国二车型进行大规模清理,为国四的顺利实施铺路”。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