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题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在网上疯传。文章描述了大陆游客在日本旅游期间疯狂采购电饭煲、马桶盖、菜刀、电吹风等生活日用品的现象,通过“日本制造”与“中国制造”的对比,发出了意味深远的警语:“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谈及对“中国制造”转型的隐忧,又何尝止于马桶盖、电饭煲等家电类传统制造业,汽车工业也面临同样问题,豪车品牌在中国的国产化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前些日子奇瑞捷豹路虎的首款国产车型——中国制造揽胜极光上市,又一次遭遇了消费者的质疑和诘问:国产之后,极光的品质是否比得上进口车型?而奇瑞捷豹路虎的高层显然也早就预料到这样的场面,于是在整场发布会上闭口不谈奇瑞,只是反复强调国产极光血统不变、品质如一。而为了保证品牌形象和质量,国产极光的先期车型也没有如之前协议所说,搭载奇瑞自主研发的发动机,而是保持了与进口车型一致。 与之相对的,在当今中国豪车市场各品牌纷纷加码国产化的同时,日系豪车品牌三杰之一的雷克萨斯一直迟迟不肯将国产提上议程,其给出的理由也非常直白,担心国产化之后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 撇开企业出于营销策略的考虑不谈,这些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映射出中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缺乏基本信心和信任的事实。 可笑的是,有媒体为反驳吴晓波,将日本人一丝不苟地追求产品质量的“匠人精神”形容成近乎偏执的“质量过剩”,并认为“质量过剩”正在削弱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不免让人想起,当年大众与上汽合资之初,有人便说严格遵循德国质量标准的德方是故意给中国人穿小鞋。 也有媒体为中国制造叫屈,“很多国外的产品其实就是在中国境内加工制造再送出去贴牌,消费者是盲目地崇洋媚外、追求面子。”在笔者看来恰恰相反,出国采购、花大价钱买外国货的消费者大多数是当今的中产阶层,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独立的思考判断,不容易被广告打动,愿意为新技术埋单,这些人其实是最为理性的消费群体。 豪车消费或许有满足虚荣心的成分,但购买奶粉、马桶盖、电饭煲等日常消费品就难以用面子情节来解释了。 曾几何时,我们依靠以低价战略在市场上横行无忌。如今成本开始不断上升,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没有改变: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较低,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严重,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豪车国产化之后仍然大卖的另一面,是自主品牌向高端尝试的困难重重。《无间道》那句经典台词说得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相比成本优势的衰减,市场信心缺失对中国制造的打击和影响可能更大。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