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6860台。其中,国产品牌只占8%。在“机器换人”背景下,民族产业如何发展壮大,在井喷的市场中分羹?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闻鼎传媒公司等单位承办的“2014中国(义乌)机器换人高峰论坛”不久前在浙江义乌举办。与会专家建言,大力扶持本土工业机器人做强。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朱森第在会上提出,要打造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他建议,机器人市场“热”的同时要“冷”思考,在鼓励应用的同时,要加大对国产智能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世强同样呼吁,用户企业要给国产设备制造商相对宽容的应用环境和机会,政府要积极引导并给与补贴扶持。 “机器换人”其实不是新话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强调,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机器换人”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一窝蜂,既要抱积极的态度,又要十分谨慎。 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对中国制造业来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短缺,成本急剧上升,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急需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带来了制造业在模式、理念、技术等多层次的变革。 “机器换人”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一步。朱森第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现状是大而不强,从大国走向强国是未来若干年中国制造业的方向。 朱森第强调,从制造强国的综合指数来看,在由4个一级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及18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中,中国2012年综合指数为81.4,同年美国为155.9,日本为121.3,德国为110.7。 必须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上优化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朱森第指出,我国制造业必须实现四大转变,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其中,一条主线就是融合,包括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信息化与精益化的融合,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未来若干年之内,中国制造业转型要着眼于‘E的三次方’,即效率,能源与排放,人体工程学方向。”朱森第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从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看,行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甚至还维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因此,中国要实现智能制造,必须加快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呼之欲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借力智能制造。其市场广阔,带动性强。首先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智能装备首先要发展智能装置,包括: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传感系统、数控机床、激光加工系统、执行系统、光电子器件、激光器、智能工艺装备等。朱森第指出,“在智能装置当中,机器人是很重要的一块。”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