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海尔在这一时点向外界释放这一信号,很容易给市场造成一种印象,那便是自曝家丑。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海尔目前真的在经营上遇到了很大的坎,仅依靠内部调节难以奏效,只能通过这样一种激进的手段来维系企业的良性发展。 前期从海尔离职的王维(化名),现在是另一家家电公司的中级管理层,他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大环境本就不好的背景下,海尔高层抛出如此庞大的瘦身计划,可想而知,给内部员工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如此庞大规模的减员计划,说不定哪天一刀就会砍到谁的头上,这个时候,人的本能会是怎么样?当然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王维说,现在家电产业正处于一个竞争激烈和业务转型的并轨期,需要激情和创造性的思维,如果此时企业员工都偏向保守,无疑是不利于业务开展的。 王维同时表示,“今年再裁1万”或许不会百分百落实。“口号的可能性大,最终贯彻到哪一步不好说,很可能不会最终真的裁掉这么多人。要知道,当前家电行业的人才争夺仍然非常激烈,这些员工裁掉以后,以后想要再招回来是非常困难的。” 曾有观点认为,随着近几年机器人(300024,股吧)产业的发展,海尔在某些制造环节确实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员工,缩减有其必要性。但业内对此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如此削减劳动力,将给海尔作为一个企业的形象造成严重的困扰。而且,张瑞敏称要裁的员工主要是中间层,不难看出制造业技术的进步并不是令海尔下如此杀伐决断决定的主因。 另外,海尔此次裁员计划和同阿里的战略合作也没有多大关联性。分析人士指出,海尔同阿里初期更多是将在下游渠道方面展开合作,而海尔计划裁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总公司层面。 或许正如一位国内上市公司管理层所言,海尔或许并不是为了裁员而裁员,背后真实的想法或许只有张瑞敏本人才清楚。 不可否认的是,从海尔创立至今,敢为行业之先的改革之风一直贯穿着这家企业的始终,这也使得海尔以及张瑞敏本人成为了家电行业的一面旗帜。某种程度来讲,海尔今日推出如此大规模裁员的计划,其主导思想在海尔的发展史上也是有迹可循的。 1984年,年仅35岁的张瑞敏从青岛市家电工业总公司副经理的位置上,走马上任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家电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只要企业有量,获取超额的利润较为容易。但上任之后的张瑞敏却在当时提出了十分超前的“名牌战略”,并不是把数量放在第一位。
1985年,因为有76台冰箱发生质量问题,张瑞敏要求把这76台冰箱用锤子砸掉。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一举动引发了全国轰动。但正是源于海尔这种对品质的坚持,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使得海尔最终在大浪淘沙中成为了家电企业的龙头。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