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斌指出,员工倒逼机制,一直是海尔在管理上所强调的。从海尔的管理战略上来看,其初衷并没有问题。但海尔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其一,管理理念是否接地气,这个问题至今仍有争论;其二,因中间层十分庞大,执行过程打了多少折扣。“海尔现在的组织架构,还是按照传统的制造业来布局。传统的制造业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来看,随着下游渠道的变革,海尔原来的一套机制真的是跟不上了。”
大航母转身之困 曾在海尔供职的李先生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近几年海尔的人员流动来看,很多也并不是企业要裁,而是员工自己要走。海尔这几年管理和研发人才流失的现象,一直存在。” 一位行业人士则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最近几年,某家电公司在海尔工厂附近一直设有一个办事处。“这个办事处的功能,主要就是从海尔内部挖人,这个状态已经持续了很久,海尔自身也防不胜防,因为对方开出的薪酬更加诱人。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海尔自身的体制使得员工心灰意冷。海尔毕竟是业内十分知名的企业,优秀的员工不会仅仅因为薪资的问题而选择离开海尔。” 对于海尔提出的“去制造业化”,内部的争论同样存在。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周云杰曾经对外表示,去制造业化并不是一味将业务外包,而是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但李先生表示,中下层对于该理念的理解,一直达不到统一,其本人当时作为海尔的员工,也不理解海尔为何要放弃自身一直擅长的制造业。“海尔这几年很强调互联网思维,其实互联网的核心思维如创新、简洁、公平、透明,并不和传统制造业的精神相违背。” “海尔目前在重庆、青岛、天津、广东都有制造业基地。想要单纯地去制造业化,几乎不太可能。而要转型做互联网企业,对海尔来说又不太现实。即使算上计划裁员的数量,海尔还是会有5万多名的员工,这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显然不可想象。海尔现在更像是一个喊着互联网口号,而在做制造业事的企业。”
而“人单合一”所带来的观念冲击和雇佣关系的改变,更存在很大争议。李先生表示,“人单合一”使得海尔旗下的小微公司越来越多,这类公司表面上是给员工提供了创业平台,但实际上给员工提供的机会有限,负面效应却很大。在劳动合同层面,这类员工不再和海尔发生雇佣关系。而所谓的创业,做的事情还是和原来在海尔上班基本一样,仅仅是成为了海尔的业务关联方。员工没有了归属感与安全感,工作状态可想而知。“事实上,小微企业能改变多少东西,现在的海尔管理层自身也都没有搞明白。”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