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锻压网 > 资讯中心 > 正文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7大败笔

  • 2014-6-13 9:17:51
  •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虽然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已有30多年历史,但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被吹捧得“神”一样的知名公司,我们很少能够在身边的世俗世界中发现“文化强企”的鲜活案例。事实上,更多看到的是一些企业老板或无心或有意的文化败笔。

归纳并剖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典型败笔,一则有助于大家识破那些目的不纯的企业老板的文化骗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无心犯错的企业,真正实现“文化强企”的百年梦想。

败笔1:追时赶髦,务求高端大气上档次

关于跟风炒作,最经典的故事当属“以人为本”。1990年代,正与摩托罗拉决战手机市场的诺基亚公司认识到:科技源于人,也是为了服务于人。越是高深的科技,就越要从人性出发,为人们提供方便,而不是让人们为其复杂的功能和眼花缭乱的设计而困扰。于是,诺基亚在其广告中加入了“科技以人为本”的品牌精神。

恐怕连诺基亚公司也没想到的是,广告一出,“以人为本”就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许多企业甚至连以人为本是什么东西还没搞清楚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一口号贴到了墙上、印进了手册中。

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实际效果怎样?估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今天,不把以人为本写进企业文化的企业恐怕没几个,而在实践中老老实实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在中国还真的不好找。以人为本中的“人”到底包括谁、不包括谁?应该对他们排出怎样的先后顺序?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断言:对于这两个基本问题,估计那些把以人为本当口头禅的老板到现在还没搞清楚,甚至也从来没想过。

点评: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规律,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特点,盲目跟风赶时髦“张贴”起来的企业文化,大概只能用“略等于无”或者“聊胜于无”来形容。

败笔2:附庸风雅,本来没文化非要装大儒

近几年的中国,“文化”风靡一时。本来是想应季多做些餐饮、住宿、采摘等小本生意,却非要堂而皇之地祭起“文化节”的招牌。蜂拥而至的都市人感受到的并非什么文化,而是赤裸裸的买卖,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宰客。

有这样一家企业(姑且称之为A公司)。其主营业务是机械代加工,从业人员主要为中小学毕业的年轻人,目前的年销售收入接近10亿元。老板李总高中辍学,从做学徒、做销售员起步,业务熟练后就另起炉灶创办了A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一步一步做到了现在的规模。成功后的李总总觉得公司里缺点什么,于是在某咨询公司的撺掇下正式启动了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李总多年来的憾事,所以他希望咨询公司将企业文化搞得文化味道浓厚一些。

从后来的结果看,这家咨询公司要么专业能力不够,要么就是不清楚“职业道德”是怎么回事。他们没有劝说李总走正规化、专业化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而是一味曲意逢迎,把“格物致知,厚德载物”提炼成A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表述的最大“亮点”就是将A公司的商号巧妙地镶嵌了进去。但我们不由得产生怀疑:生产线上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轻员工们是否能搞清楚它在说什么?更不知道它对A公司提升管理水平、谋求长远发展有什么实际推动作用。

点评:从晦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中寻章摘句来凸显文化底蕴,还真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做法。老板不清楚、员工们弄不明白的企业文化,不建也罢。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网友评论
数据载入中...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站内资讯搜索
淄博桑德
图片播报
  • 一拖锻造厂为职工送清凉
  • 中国2013年工业机器人购买量全球第一
  • 习近平: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
  • 舒勒用于三金属硬币生产的压力机完成检验
京ICP备05075268号 版权所有(C) 2011 中国锻压协会
E-mail:info@chinaforge.org.cn    URL:www.duanxie.cn www.metalform.cn 客户服务热线:010-53056669 传真:010-53056644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邮编:102206
语辰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