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2011、黑色2012、血色2013”。扬子江船业董事长任元林如此形容近几年中国造船业的惨淡景象。2014年,造船市场稍微回暖,似乎已经能感受到微弱的光亮,被业界人士形容为“预示着黎明前的暂时黑暗”。中国船企纷纷抓住这一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原有船类相关业务,发展“非船”业务,期望通过“多条腿走路”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目前,国内整个造船市场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一方面,中船重工、太平洋造船等大型造船企业订单量回升,呈现出爆发式井喷。3月20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1-2月中国造船三大指标显示:今年1-2月,新接订单量为1808万载重吨,同比增加259%;船舶行业87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10.8%;利润总额4.8亿元,同比增长123.3%。 不过,在“看上去很美”的数据背后,业内人士提醒,中国船企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容忽视。 3月31日,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发布了2013年全年业绩。2013年,熔盛重工营业收入13.4亿元人民币,比2012年的79.6亿元减少83.1%,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全面亏损为86.8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的5.7亿元亏损大幅度增加。 与民营船企龙头相比,中小型船舶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据报道,去年我国有过半民营船企基本无单可接,有订单的企业也面临着亏本接单的尴尬境地,加上融资难的问题也使民营船企的发展之路走的异常艰辛。 中小船厂处于被清洗状态,大型船厂举步维艰。订单少、利润薄、转型难,仍是今年不少造船企业要面临的处境。 错位经营 瞄准高精尖 产能过剩已成为船企挥之不去的噩梦。4月9日,在南京召开的“2014中国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上,多位业界人士达成共识:中国造船企业正面临进一步回暖,船企接单不难,求稳发展难。不管是国有大型船企,还是小型民营船企,都在积极应对产能过剩这一关键问题,向高精尖的高端船型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就造船业而言,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护身符”,因为技术含量和市场门槛低的领域很可能就是下一个产能过剩的“重灾区”。从目前航运市场情况分析来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处于运力过剩状态,建造价格一路下滑,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一些新的特殊要求的船舶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优势船企来说,依托自身的技术积累、人才优势及其他软硬件资源,完全可以重点进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市场,努力占据“生物链”的上游,而不必在产能过剩发生率较高的区域浪费精力。 在船市寒冬中,黄海造船就制定出“错位经营、求专求特、总装造船”的经营战略,以钢质远洋渔船、客滚船、重吊船为主打产品,以大型豪华游轮项目为研发方向的产品定位。不与小船厂“混战”、也不与国内外造船骨干企业“正面交锋”,而是专注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船舶。
同样,在努力调整结构,实现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中船重工也始终没有离开船。2013年,中船重工承制的国内首艘大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交付,标志着我国远洋渔业装备制造正式由小型过洋型装备迈入大型大洋型高附加值装备领域。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