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欧,在多个场合力推中国装备“走出去”,明确要在核电等领域打造“旗舰项目”。此前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更是当起了中国装备的“推销员”,表示“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了。” 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推荐,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装备到了走出去的时候了! 中国装备的确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重大装备,人们立刻想到“傻大黑粗”。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许多国家“一五”时期就已确立的装备项目陷入困境,不仅拿不出值得骄傲的产品,甚至连年亏损、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一度有人认为,中国重大装备业没希望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如干脆买国外的装备。好在中国装备一路坚守,经历改革阵痛,终于有所收获。如今,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已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值得一提的还有,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正不断提升。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已在市场上得到应用,高铁、4G通信在全球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中国装备走出去,完全有底气。 中国装备走出去,发展的空间会更大。近年来,“产能过剩”困扰着装备制造业。过剩的不单是落后产能,部分技术水平较高的产能以及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这种状况。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深深苦恼:技术先进、性价比高,怎么就找不到市场呢?要看到,我国的一些装备制造项目,在总体设计和布局时,着眼的就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而是希望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当国内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饱和,企业走出去既能转移消化一部分产能、获得新的市场,也可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向着产品高级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如光伏、核电装备等产业,我国技术水平不差,许多国家有这方面的需求,走出去完全可以“共赢”。 中国装备到了全面走出去的时候,就看企业能不能抓住机会。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强调的那句:“向中国企业转达一句话:你们可是要尽力啊!我们对中国装备质量做了承诺,可不要让这个承诺落空啊。”中国装备的总体实力无需置疑,但要在走出去的同时走得好,还需强身健体、练好内功。 质量过硬是第一位的要求,对于第一批走出去的重大装备尤为重要。“中国制造”产品早已遍布全世界,但一直与低端、廉价、质量差等词联系在一起,这中间有误解和偏见,但不能否认在“中国制造”最初大规模走出去的时候,的确存在这类状况。如今中国装备走出去,有必要吸取经验,起步之时就尽可能立足高端、打造精品,以优质样本为自己赢得市场、为国家赢得美誉。 核心技术要进一步追赶。重大装备走出国门靠什么拼过对手?当前的一大优势仍然是价格低廉、性价比高。重大装备要塑造国际一流品牌,还要下功夫提高技术含量继而提高附加值,才能画出“微笑曲线”。还要承认,我国的许多重大装备产业,如第三代核电、光伏制造等,虽然已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但在少数关键部件上往往依赖他人,这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世界”。中国经济要升级,不能总是“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重大装备制造走出去正是打造新名片的重要机遇。(沙皮)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