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里的机器人Tars是人气最高的角色。主角们来到第一个星球,海啸到来时,是Tars救了安妮·海瑟薇;当主角们要解开黑洞之谜时,Tars主动请缨;最后也是Tars将解开引力之谜的办法通过摩斯码告诉了男主角。这个看着像冰箱门,又像四根不锈钢筷子的机器人可以酷酷地拯救世界——这种会思考、会说话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许未必是我们短期内能够接受的,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机器人工人”、“机器人厨师”、“机器人服务员”已经出现,且大有“取代人工”的趋势。 每到年底,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都要遭遇“用工荒”,然而今年,国内机器人行业不断升温,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美的、华为、雷柏等3C厂商也纷纷开启了“机器换人”计划。专家预计,未来10年左右或是机器换人的快速增长期。 机器换人:从铜铁“听话”到自定义打印 2014年之前,沪深两市和机器人业务沾边的上市公司仅为35家左右,而今年有多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作进入机器人行业。曾经支撑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是“机器换人”的主要动因。数据显示:“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来看,约10年后,15~34岁的年青劳动力减少,而生育高峰阶段出生的人口也将集中退出劳动力市场,制造业劳动人口将至少减少535万,成为中国人口红利尾声给予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窗口期。”与之相比,发达国家制造业却呈回流趋势:随着工业机器人产业、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占据技术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在下降,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到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比中国长三角地区只高约5%,而机器人则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 能够控制用铜和铁组成的东西来做工,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手,看上去是人的上肢的简化组合,这是广义上的“工业机器人”,而工业机器人的操纵轴越多,难度越大,也就越智能。未来学者布莱恩认为,未来我们用到的机器人,应该和手机一样:即插即用,并且可以自定义。以英特尔未来科学家Johnson展示的机器人Jammy为例:这个身长1米的机器人完全由3D打印完成,任何家庭只要拥有3D打印机,然后购买芯片组件和机械组件,这个机器人就算完成了。“未来,人们可以在网上选好功能,然后挑选一个好看的机器人外观,一键下单,一个机器人就会被送到家里了。”而据英特尔中国区嵌入式业务部总监曾明介绍,“机器人管家”也将在10年内登堂入室。 工厂车间:机器人胜任简单工种 每到12月,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工厂主管们都为招工焦头烂额。在“用工荒”连年持续的东莞、顺德、绍兴、温州等地,很多小工厂把招工启事贴到附近的马路上,大企业还会直接跑到内地省份招募,以对付春节前后更为短缺的用工局面。不过,最近不少国内工厂正在接触一些新角色——工业机器人。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如搬运和码垛等等,“机器人”已经完全可以胜任。它们以类似于人的手臂、腿脚等外表存在,工作速度更快,而且不抱怨加班。 “以前是全人工,黑压压的一片人。”据佛山艾乐博机器人创始人农百乐介绍,在包括美的等工厂在内的冲压车间里,铁片经历着很多工序:冲孔、翻孔、冲边、翻边……工人们不断加班,不断倒班。“中国的冲压行业在世界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九成冲压工序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完成。”农百乐原本在金融界工作,后来加入了帮助工厂以机器代替人的行列。 据了解,美的集团工厂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譬如搬运和码垛等等,已在两年间被机器人以及自动化所代替,而美的集团内的“机器人”今年将超过800台,今后会以每年30%左右的增幅投入,预计2016年年投入的机器人费用将超过3亿元。而雷柏科技副总经理邓邱伟也成为“机器换人”的急先锋。“一个鼠标如果经过50个工人,一人浪费一秒就是50秒。很多秒可以由机器人代替。” 餐厅:机器人均匀“刀削面” 在11月于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N1“工业机器人馆”成为了最火热的场馆。参展的100多家厂商展示了可以完成焊接、切割、搬运、修边钻孔等专业操作的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一些做咖啡、玩魔方的服务型、娱乐型机器人更是被团团围观。 在“印象机器人”餐厅,机器人服务员身高1.3米,体重20多斤,脑袋是一个U盘大小的摄像头,铝合金构造起躯干和四肢,脚板是6个轮子驱动的铁板。要上菜时,服务员就往它的左手托盘上放菜碟,在后台的电脑控制软件中输入桌号即可。机器人就会从厨房通道口出发,独自慢悠悠地滑到餐桌前,抬起右臂,四个活动关节“嘎吱嘎吱”地响,用充当右手的夹子夹起菜碟,再轻轻放在餐桌上。“请慢用”,机器人还发出温柔的女声。服务员接上电源,它便安安静静地休息补充能量半个小时。 而在湖南长沙坡子街的一家餐厅内,一架装扮成“奥特曼”的机器人正忙着削面。据餐厅厨师张师傅介绍,该机器人只需按下开关,它便可不停地削出长度、厚薄均匀的面片,且可准确地朝前面的汤锅里飞去。据了解,制造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包含三个部分:机械、电子和软件。机械好比如人类的骨骼和肌肉,电子好比是器官和神经元,软件就是大脑。从工业机器人、遥控机器人到真正的自主机器人,“机器人家族”正逐级递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随意加班不怕工伤 动作准确呼唤“大脑” “新一代工人至少是9年义务教育,独生子女们宁可赚3000元去写字楼上班,也不愿意4000元工资到工厂去。”农百乐说。“加上社保和平均工资连年往上提,现在上不上机器都缺人。”而从成本来看,招募机器人的“薪酬”相当于可代替工人的月薪乘以12,再乘以1.5到5倍左右。以珠三角发达的冲压车间为例,每个工人的月薪约为4000元,每天两班倒,每年的工资在10万元左右,而用机器换人的价格约则在8万到10万左右,且每个机器人约可使用10年以上。 “就冲压工来看,人的动作绝对速度比机器人快,但人的动作不能长时间持续,不够稳定,人性也有不可控的一面,不能干24个小时。还有工伤赔偿。一个手指10万,两个手指20万,一只手掌50万。如果是小工厂的话,流动资金就这样赔进去了。” 据了解,一些重复性高而且环境恶劣的工位,如喷油、抛光等等,都是机器人率先进入的地方。 除了手,还有“脚”。“搬运工最辛苦,很多人做一个星期就走,人员流动性很大。以前的工人还好一点,现在的年轻工人有时连一天都熬不住。”顺德嘉腾电子公司副总经理陈洪波曾做过统计:在双十一期间,某电商物流仓库里的工人要捧着箱子每天走大概50到70公里,超过两次马拉松的距离。如今,其工厂制造的自动搬运机器人正在美的和华为的工厂里运作,均价每部7万左右,价格已降到工厂对搬运工“价格”的心理指数。不过,目前的“机器人”也并非完美:机械手抓不住“又重又脆弱”的陶瓷;难以处理鼠标滚轮嵌入的动作,或自动运输机爬不上角度太大的斜坡等。 专家:“机器换人”或成必然 21世纪宏观研究院分析师耿雁冰认为,未来10年左右或是机器换人的快速增长期: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尽快实现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已被推崇为“中国制造”对抗用工难、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据了解,目前,广东的东莞和顺德等地的政府部门已为机器代替工人的工厂提供补贴,数额从10%~15%不等,有的地方甚至达到20%。专家表示:“工业机器人可替代领域工人数量约占制造业人数的60%,不过,目前国产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难以自主,内资品牌利润被挤压。在本土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原材料成本构成中,减速机占据40%,伺服电机占据30%,控制器占据15%,其他占据15%,大部分利润都被掌握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拿去。因此,能否抓住‘机器换人’的市场契机,是国内机器人生产厂商亟待思考的问题。”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