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部署了15个方面的60项改革措施,并提出到2020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将走向何方?近日,多位经济学家就此进行了解读,勾画出我国金融、财税等诸多领域的改革路线图。 底线思维 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是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新一届政府从一开始就强调让市场机制起作用,只要经济在可控的区域之间,政府就不会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如果经济运行偏出了可接受的底线,政府将采取必要的调节措施。” 那么底线是什么?贾康给出两个重要的指标:GDP增速和就业率。“只要这两项指标可以接受,政府将继续让市场起作用,继续推进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转换。”同时,通货膨胀率(CPI)将成为一个上限。“我们能够接受的CPI在1%~4%之间,继续往上走的时候会引发全面紧张。3个百分点的物价调控,如此窄的可调控空间,说明‘稳定’压倒一切。”贾康说,“这样的调控实践是前所未有的。” 正是出于这种“底线思维”,2013年第二季度之后,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把稳增长放在首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只有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速,让整个经济和社会运行保持相对平稳,改革才可以稳定地推进下去。” 在上下限的范围内,政府将充分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王德培说,这一点从本届政府对待房价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对于房价的高低,政府并没有表态,而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房地产行业的问题,讨论的结果是要提供1000万套廉租房。“让市场的回归市场,当市场解决不了的时候,弱势群体由政府来安排。”王德培说。 金融改革 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 金融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中国的经济当中。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经济第二次转轨的主行业将是金融业。 《决定》中涉及金融领域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内容。 与其他改革相比,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速度很快。当前,贷款利率的下限已经取消,存款利率最多可上浮10%,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也已正式运行,标志着贷款利率市场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连平称:“2014年有三个方面的推进还会继续:一是可能推出可转让的大额企业存单,二是2014年上半年可能会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机制,三是存款基础利率会进一步推进。” 复兴集团副董事长兼CEO(首席执行官)梁信军认为,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引发两个结果:一是市场担心净利差可能会加快收窄。当前,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如果考虑这部分需求,银行资金供不应求,取消利差管制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利差加大的现象。二是企业的融资成本可能上升。目前,余额宝、银行短期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的收益率普遍高于4%,这意味着大家对活期存款利率的期望大概在4%左右。这将使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也将相应提高。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比较快。2013年10月份,人民币已经超过欧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结算货币,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比率达到8.66%。未来5年,人民币的结算比率呈几何增长的概率非常大。“我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人民币结算比率将上升到15%甚至20%。这相当于给中国经济买了一份保险。”梁信军说。 财税改革 资源税很难向下调整 税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经济活动和筹集财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财税体制的改革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商业行为息息相关。 “财税体制改革,政府应该把握好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的原则,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贾康说。 在财税体制改革中,与企业相关的部分将是重头戏。首先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结构性减税,倒逼整个财税体系进行配套。“现在来看,结构性减税的时间表已经比较清晰,2013年8月1号‘营改增’试点方案推广到全国以后,将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实现行业全覆盖。接着是一系列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如中小企业所得税在15年之内减半征收,企业研发投入最高可以得到对应150%的所得税抵免,还有小微企业免税的上限从5000元提高到2万元等。”贾康说。 其次,对钢铁行业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资源税。“对于资源方面的税负调节,很难想像会向下调整。在当前资源环境的制约之下,资源的稀缺性愈发明显,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一定会进行向上的调整。这将引导所有的市场主体千方百计地节能降耗,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贾康说,“而环境税的改革则比较谨慎,担心很多企业接受不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产能过剩 要靠市场机制来化解 过剩产能已经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导致银行业对制造业的贷款更为谨慎。“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持续30多年的两位数增长,一下降到7.6%,产能过剩是必然的。这种状况我个人认为可能要维持3年~5年。”连平说。 2014年,政府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要“动大手术”来化解产能过剩,但靠什么机制去实现呢? 贾康表示,靠政府甄别是不可能的,中国有5800万个市场主体,谁是需要淘汰的生产主体,政府没有办法一一进行甄别。靠技术标准、准入门槛来淘汰看上去是可行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很难脱离权力寻租的问题。本来靠市场是可以解决的,但在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时候,政府不得不提出稳增长的方针,采取一些调控手段把景气托起来。“最终,我们不得不牺牲掉了市场本来可以进一步发挥的优胜劣汰的功能。”贾康说。 产能过剩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一些企业人士说现在经济箫条,自身的日子很难过。但是在这个时候能做成的订单都是高质量的。这就证明市场本身会筛选,可以形成交易的都是些高质量的。换句话说,就是淘汰的都是落后的产能。”贾康说。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