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到用时方恨少? 苏立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今年的大四毕业生。今年这个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共299人,但包括苏立在内只有20人签约中广核,找到了工作。还有50多人保研,由于研究生缩招,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就在2年前,“中核在我们学校招了一大批人,当时主要是为了内陆建设核电站需要,内陆核电叫停后,听说他们又回到沿海核电站。这两年中核都没来学校招聘。” 正如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所说,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核工业发展怎么样,看核专业的分数,还有毕业生抢手不抢手,我就知道这个行业现在怎么样,都反映在高校里面。”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在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时,曾经设想过一个比较庞大的核电发展规划,提出2020年做到核电装机8000万千瓦。“我跟几个中央领导都汇报过。他们提出一个共同问题‘人才够不够’,增加那么多,有没有那么多人才。后来算了一笔账,包括机电、土建、核运行管理多个方面,平均一个核电站需要各类人才500名。” 学校招生和专业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学校培养人才虽然有主动性,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比较被动。核专业有过高潮,也经历了低谷。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康克军回忆,核专业最早的高潮源自国家对核武器的支持,很多优秀的人才都出自那个时代。后来经过“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这漫长的几十年是最困难的时期,很多有核专业的学校难以为继。“据我调查,一直开设核专业并招生的学校不过十来个。哈尔滨工程大学是其中一个,还有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四川大学这些学校还在坚持着。很多学校跟核有关的专业萎缩、调整,最后就没了。即使有的学校坚持了这个学科,实际上学科里面也有部分环节出现了这个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刘志刚坚持认为,核电核科技专业必须实行精英化教育。“否则对不起这个产业。学校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对创新,包括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都有特别的要求,因为从事这个工作跟别的工作不太一样,特别要求团队责任感,要有奉献精神。”刘志刚说,作为特殊专业,国家的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比如,核化工与燃料循环这个专业,第一很难招到人,第二就算招到人,也不能保证学生就业。我们和教育部还有一些领导呼吁多次,现在虽然还不明显,但将来真需要人才的时候可能培养不出来,因为这个专业不可能有很多人。是否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企业订单联合培养,否则一些急需的专业将来会很困难,甚至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