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陆核电,建还是不建? 此次年会上,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和发电企业均呼吁:内陆核电应该及早启动。哈电集团一位高层说,“如果内陆核电不启动,全国核电装备企业投入的几百个亿就要打水漂了。法国内陆有很多核电站,人家那么多年都不怕,为什么我们就怕成这样呢?” 还有专家表示,内陆建设核电站,技术不是问题,公众的恐核心理才是唯一的阻碍。 日前,本报刊登了关于内陆核电建设不同观点的文章。有支持者也有明确的反对声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态,自己不是支持派,也不是反对派,而是谨慎派。首先要安全。为了安全,一点都不能马虎,要谨小慎微。“别太着急。要稳中求进,稳扎稳打,放慢一点没什么不好。” 当记者问及,对目前核电发展速度的看法时,杜祥琬说,国家制定了核电发展规划,这个速度是大家讨论定下的。“我知道有人说是大跃进,快就是大跃进?不是,大跃进的本质是违背科学规律。 风电增长的速度比核电快多了,有人说是大跃进吗?”杜祥琬坦言,自己不做具体规划。但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安全文化要到位。文化到位了,就会知道应该要多快。现在2020年核电发展目标已经明确,但是还需要更长期的规划。不能只看到7年之后。因为核电的周期和投入是长期的事,包含设备制造能力、人才培养、燃料供应等一系列环节,全产业链要协调配套发展。一个环节都不能大意。 杜祥琬认为,目前关于内陆核电的争论实际上陷入了矛盾。“国际上对核电站没有沿海、内陆之分。其实核电站都一样。内陆也好,沿海也好,只不过是地点的问题,都要做到安全。难道说沿海的核电站就可以出福岛事故?不过因为沿海和内陆有差异,在内陆核电站的选址上考虑更多。比如水的问题,洪水、枯水、堰塞湖等,避开地震带,还有排放,内陆的排放标准要比沿海更严格。内陆对核电站有需求,我们要做的是让沿海和内陆的核电都安全,不出事。” 杜祥琬直言,核电不会一直只占总发电量的2%,中国的核电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会逐步从小到大,成为一个非化石能源的支柱产业。现在应当做的是制定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下工夫降低事故概率。即使万一出事,也要切实做到后果可控。“老百姓关心的是后果可控,只要不影响我生活,你自己把事处理好了就行了。我看过黄毅诚的文章,还有不同观点的文章。无论建在哪里,核电都要做到安全。理性谋共识,科学谋发展,不要把工夫花在争吵上。”
话虽如此,面对装备制造企业和发电企业的呼声,杜祥琬认为不能无动于衷。“装备制造企业的心情可以理解,企业希望启动内陆核电,我想会稳步启动,稳稳当当地干。” 而在他看来,目前不能忽视的是福岛事故后我国核电应该转变发展方式,建立政府、企业、专家、民众共同参与的工作程序。“一开始就和公众讲清楚是什么项目,对国家、当地有什么好处。要付出长期、耐心、坚韧的努力。以前是政府决定多少装机,我们就去做。现在则要一开始就要和公众对话,不能只把公众当做科普的对象,要让他们参与,这不是我发明的,是国际的经验。”杜祥琬相信,让公众成为利益的分担者,不只是后果的承受者,建立科学透明的工作程序,将是福岛事故后我国核电工作的新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