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国内品牌弱小,国际品牌占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于进口;核心技术仍有待提升;产业管理体系有待建设,距离实现机器人的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机器人产业本身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仍然有待提升。 需靠多方共同发力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企业开始致力于工业机器人开发,多年来已经逐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成果和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沈阳新松、广州数控等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制造商已经进行了较为长期的产业化工作和探索。在集成应用、机器人专机等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广州数控董事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何敏佳表示,经过多年的研发努力,公司目前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多种配件,无需全部依赖进口,成本大大降低,可以生产性价比高的产品,每年销量呈30%的增长率。未来将主要考虑如何与市场需求结合,继续扩大生产规模,2020年预计产能将达到10万台。 尽管在机器人应用领域一直不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总体上看,要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规模化研发和应用方面,仍需多方共同努力。 从政策层面来看,由于机器人产业在我国仍属高精尖新兴行业,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完全适应其产业发展,产业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因此,政府应当尊重市场规律,为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发展环境。 宋晓刚表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能装备确实有很强的战略作用,要呼吁其发展,引起各方重视。政府要为其提供更多政策与经济支持,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加大技术投入与改造;在国家的科技发展计划中,应该继续对智能机器人研究开发与应用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为了引导市场有序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将致力于解决行业共性问题、难题,努力拓展应用渠道,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加快推动机器人进入应用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