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被视为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信号,也被解读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大利好,或成为缓解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良方。但不少业内专家认为,新政在具体实践中很难做到雪中送炭。从某种程度上说,其象征意义更大于现实意义。 业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其解决之道除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还需放开民营金融机构,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利率市场化重要一环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七折下限的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些都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巨大进步。 利率市场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不仅要形成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对整个贷款利率的管制,还要同时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有分析指出,贷款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影子银行逐渐浮出水面。“影子银行之所以以‘影子’形式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绕开央行贷款利率限制,通过其他方式变相提高利率,而贷款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加快影子银行的透明化。”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小企业或难惠及 在众多“叫好”声中,新政也暗藏隐忧。业界争议最大的是,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是大势所趋,但也可能加剧企业分化。利率松绑后,原本就容易获得贷款的国企或央企,其融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并成为直接受益者。相比之下,本来就不受青睐的中小企业或将更加举步维艰,其融资成本甚至不降反增。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看来,贷款利率放开,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争取优质客户,优秀企业在议价权上更具优势,从而能够以更低的利率获得贷款,降低贷款成本;而一些发展较差的企业由于议价能力弱,可能会面临更高贷款利率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