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紧固件企业招聘与培养人才也实属不易,优秀的技术与服务团队能很好地推动紧固件企业兴旺与发展!当前国内紧企人才四大现状:用工荒——紧企“心慌”、成本高——紧企“心累”、危险多——紧企“心惊”、流动大——紧企“心痛”。 机器换人的趋势在近来的紧固件行业显得颇为迫切,不仅仅是因为机器换人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更高,有利于紧企的转型升级,也因为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费用迫使紧企不得不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如今有很多人都在探讨紧企的用工荒,但其实让紧企难以承受的“人力”之重并不仅限于用工荒,还有其他因素存在。 制造业在传统意义上一直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紧固件作为“工业之米”,更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行业,但是近几年不断衍生出的用工荒等难题让越来越多的紧固件企业深受其害,尤其是中小企业。 据相关调查显示,75%的紧固件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员工工资比去年都有所增长,但是这仍然无法有效缓解用工荒的难题。很多人在分析成因时,总把责任归咎于企业工资低、福利不够好、前途不够光明等,但其实“一个巴掌拍不响”,企业改进也要员工愿意共同努力才行,而且企业改进的前提是生存不成问题。 很多紧企普遍反映现在的新工人对公司的忠诚度远不如老工人,总想着往工资高处走,但新工人的经验不足,大部分时候都是未达到更高工资标准的。经验不足却要求高薪,企业付不出高薪就要面临用工荒,这让企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而且过高的工资水准往往让企业难以承受。 另一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工厂里面做基层工人,认为“不体面”,正如平湖巨龙紧固件有限公司董事长顾照根说的那样,“现在的年轻大学毕业生都说找工作很难,但其实是他们有太多不愿意做的工作,即使这些工作的工资可能比在写字楼里的更高。” 用工荒、招工难是现在众多紧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设备、订单都有了,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少了实施操作的员工。企业无奈的同时,也倍感“心慌”。虽然用工荒还不至于使企业倒闭,却也能带来较大伤害。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没有好员工的企业只是一个外表美观的空壳,摇摇欲坠,没有实力站稳和发展壮大。 成本高——紧企“心累” 在目前经济较快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工资水平也随之不断上涨。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2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6769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8752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 根据统计和对比,中国人力成本在过去三年增长了6成以上,高居亚洲新兴国家榜首。中国平均每人一年的人力成本为6734美元,较2009年的4107美元上升了64%。在这样迅猛的增势下,专家还预计这并不是终点,上升趋势仍将继续。政府提出到2020年时人均收入要较2010年增长一倍。这对中国紧企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但是,这还只是其中一方面而已。除了员工的基本薪资不断攀升,社会保障费也是企业负担加重的重要方面。 根据相关规定,社会保险费按工资总额核定缴费基数。参保职工应发工资低于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60%的,以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高于统筹地区社会平均工资300%的,300%以上部分不作缴费基数。 社保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急速上涨的工资水平,让社保的费用也跟着往上涨,紧企不得不加大在这一块的成本投入。对大型紧固件企业来说,这部分成本或许不算太大,但对本就利润不大的小微紧企而言,这必然会成为他们“心累”的重要因素。 危险多——紧企“心惊” 紧固件行业虽然不算是高危行业,但毕竟是加工生产制造业,在某些产品生产线上难免会有一两个环节是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就拿“红打”来说,上百度的高温环境下作业,工人用钳子将要红打的材料等烧红然后放置到下一个流程上,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有一定的危险性。另外,夏天工人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下作业,即使有风扇甚至空调降温,也是杯水车薪,极有可能中暑。 虽然大部分紧固件企业都表示至今还未出现过安全事故,但防范更重要,等到真的出现事故就为时晚矣。这些潜在的不安全因子一旦爆发出来,紧企就该“心惊肉跳”了。 流动大——紧企“心痛” 紧固件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同时也是技术性比较强的行业。培养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的书籍,还有数目不小的培训费;培养一名出色的销售人才,需要为其支付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差旅费;而培养一名熟练老成的技工,企业得支出一笔能源费以及可能存在的机器维护费。 但是,现在紧企越来越感觉到人才培养背后有更难以预料的风险——人才“出炉”的时候,或许也是他们离开企业的时候。很多紧企支付了大笔的培养费用,到最后却是为他人“做嫁衣”。因此如今很多紧企已经不再招没有经验的新人了,即使新人的人工成本更低。但从长远来看,他们更愿意成为那个接收“嫁衣”的人,而非做“嫁衣”的人。 有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每年新增300万以上的大学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赫克曼认为中国大学生所占劳动力人口比例将会稳定在30%-40%,与美国和日本持平。如此一来,大规模的就业压力会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降低就业要求,听从社会上的呼声,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但是这却大大增加了企业人才的流动性。企业人员流动是正常的,但流动过大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抱着“边做边找更好的”、“先做做”、“混点经验”的想法走进一家企业,但企业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仍然会投入大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人才。到最后人才流失的时候,企业除了“心痛”,也别无他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