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需持续创新 针对上述问题,沈阳国有企业借东北振兴、东搬西建等政策之际,也开始积极推进创新。但不少记者接触的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创新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的,各个层面的创新与调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苏永强告诉本报记者,“国企这些年的发展进步依托四个方面,一是引进消化自我创新、管理创新、人才体制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他认为,最近十年来进步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对国企而言,不进则死。” 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不论是沈鼓、沈阳机床,还是北方重工、特变电工,技术与管理创新都是其振兴过程中的必修课。 苏永强和佟立臣则同时告诉记者,在沈鼓集团他们生产的设备与研发的技术已经打破国际垄断,并超越了国外水平,企业正在围绕重大装备产品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方向转变。 “企业要做强,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自主创新的能力决定企业的实力,自主创新的力度决定企业的前途。”北方重工党委宣传部长刘晓东如是表示。 北方重工早已意识到在改革大潮中,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记者了解到,目前北方重工一家涉及的重大装备制造覆盖了煤矿、隧道工程、装卸、铸锻等领域。“今天不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北方重工人的顺口溜儿。 从低端到高端调整,从单机向整体调整,从“傻大黑粗”向精细精密调整,从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调整,目前已经成为了沈阳重大装备制造调整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光建对本报记者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国企存在船大难掉头等问题,其调整并不能在短期内奏效。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东北地区振兴需要的并不是创新的呐喊声,更多的是持续不断的创新与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