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3年年底,回望过去的两年,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两年,转型升级成了机床企业的核心任务。 产能过剩时期的危局思考 2012年,中国成了全球第一大机床消费国,之前的一年,中国企业的机床产量已经达到10.5万台,这在机床史上是没有过的。从业25年来,很多时候中国机床业都在痛苦的环境中挣扎,如今却活到世界第一的位置,这令我欣喜又恐惧。因为经过了10年的高速发展,2012年这个顶峰过了之后,就必然面临未来增速放缓的挑战。 机床工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规律,世界机床史20年是一个大的周期,而制造中心之前从英国转移到欧洲、美国、日本、亚洲其他国家,然后转移到中国,将来随着产业的周期性波动,制造中心还将向哪里转移呢? 我想可能性只有两种,要不就是制造中心从中国转移走,再重新轮回;要不就是中国的机床行业主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2012年,机床行业全球营业额是770亿美元,中国占了近一半的规模,未来10年大概也将是这个比例。在市场规模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整体行业的利润却随着各种生产成本的增长而降低。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呢?全新的时代究竟会是怎样的? 当代产业的四大特征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当代产业特征至少有以下几个: 1.全球产业链协同,特别是行业协同。传统产业条件下的竞争对手,如今却可能携手创利。 2.跨界集成,比如:手机和汽车的集成。过去残酷的同行业价格竞争,可能会变成跨界集成后,企业不同联盟和生态环境的竞争; 3.必须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如今由于所有产业都面临产能过剩,大规模制造的时代已经过去,满足客户的需求才是关键,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不再是以往的占市场、拼价格。 4.终端消费者将有决定性影响力。将来不再仅是B2B,B2C的时代,而更应该是C2B的时代——客户主导商业的时代,完全从客户角度出发来创造产品才是未来的趋势。 长久以来,中国企业无论处在钢铁、汽车还是机床领域,都是以制造为主,工厂是核心。从资源配置角度讲,制造环节占了资源的90%以上。如今,当变成以市场需求拉动生产,以创新驱动整体业务时,企业就必须面临着痛苦的转型——从以产品为核心的资源配置,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句话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执行起来非常艰难,首先一点就是如何改变人的观念。 沈阳机床的“转型+升级”实践 大家知道,传统的大型企业,一直都是垂直的管理体系,从上到下,谁权力大听谁的。但如今权力要交到客户和一线人员手中,这是很大的颠覆,要颠覆原有的权力架构。 我们的管理实践是:真把权力交给“前线”的时候,这些年轻人又不敢作出决定,颠覆管理体系过程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转型之外,升级就更难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跟随国外企业,甚至于自己的企业不拥有核心技术,而当我们想要购买某些核心技术时,国外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竞争力,也不会放开。 所以我跟很多国外朋友讲,不是我自己想去开发,而是你们逼着我非这么做不可,因为我们同在世界舞台,同样面对客户的竞争,我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所以五年前,我带着一支年轻的团队,开始向拥有核心技术去研发,到2012年终于研发成功了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智能技术控制系统,从智能的角度使机床直接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它的操作就不再需要编程,机床的目标就是让各位用20分钟就可以操作机床,不需要懂得工程语言就可以搞定。 另外,在技术升级的过程里,我们挑战了世界最高的精度,基本达到了控制理论的极限。作为机床行业,由于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研发和拥有自己独到的核心技术,创造了一个基础性的条件。有了升级后的核心技术,我们才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方案。 构建面向客户的整体服务能力 归结到核心,在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的转型和升级挑战中,技术提升是其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能生产全球最大数量的机床、最大数量的汽车、最大数量的钢铁,可是我们却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样自然也没有过硬的品牌,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品牌不拥有独到的核心技术,这也正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进行技术攻坚的重要原因。 在这里,我还想强调的是对核心技术的界定。我认为,所谓的核心技术一定是基于用户认可的,你能给客户带来不可替代价值的技术,而绝对不能就技术谈技术。 之前,我提到,整个机床行业的形势改变了,变成了产能过剩,我们必须在产品开发初期就考虑到如何给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如何用你的解决方案把客户的原有设备的效率提得更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这是未来的一个总体的战略。作为企业而言,必须找到实现它们的途径,并且必须在传统产业与金融、信息技术结合中,构建出面向客户需求的整体服务能力。 |
|
中国锻压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中国锻压网",获取独家行业新闻资讯。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账号: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扫描左侧的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