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拥有1000吨以上锻压机约有450台套,万吨级以上大压机15~17台,未来可能会达到21~25台。大型模锻设备3~8万吨压力机已经建成4台,正在建设中的约有3台,计划建设的要在5台以上。大口径厚壁管3.6-6.5万吨挤压线将有3条,加上拉拔线共有的5条,未来将有8条之多。1米以上辗环机及配套生产线约有150条(套),最大的辗环件直径为10米。依据目前不完全掌握的情况看,2012年第一个季度,约有20%的自由锻企业产量是增长的,30%企业基本持平,约有50%的企业产量下滑,其中一些企业严重亏损。当前,大锻件企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例如: 1、产能过剩。我国大锻件行业新设备投资过快,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2、与国际同行交流较少。 我国大锻件行业与国际行业之间不仅交流较少,更没有深度交流,世界大锻件会议已经举办过18届,2006年前,国内只有几位大学教授参加,大锻件企业参加数量非常少。 近几年,国外大锻件企业的技术发布和技术交流主要来自一些年轻的面孔,而中国主要还是来自一些老面孔,由此看出,中国大锻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短缺现象,这也说明大锻件企业缺少对年轻一代的培训思路和办法。 3、基础工业配套失衡。 与大锻件生产相关的基础工业配套失衡,工业窑炉耐火材料性能不稳定、冶炼原材料质量低等都是影响大锻件行业产品质量的因素。以锻件加热、热处理设备为例,加热、热处理炉精度低在行业内普遍存在,如:控制部件、仪器仪表、燃烧系统、炉体结构和炉衬的耐火材料方面等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目前使用的加热、热处理炉的鉴定和检测标准方法还是80年代初确定的,就目前行业来看,实际炉温控制精度只能达到±10℃,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4、竞争力较低。 2011年核电转子国内企业生产数量不多,国产质量不太稳定。我国生产的大锻件质量不稳定通常表现为产品质量不均匀的问题,同一零件在不同位置的物理和力学性能偏差太大。 我国大锻件企业成品率较低,交货期长,无法满足用户要求。国产零件在探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国内企业市场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目前,国外个别公司大锻件的价格已低于国内,国内锻件的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但国内大锻件企业为主机厂已经做出了贡献,因为只要国内能够生产,国外进口产品的价格立即就降了下来,个别产品能够降低3-4倍,这是我国大锻件行业对主机行业最有利的支持。 5、资质认证的缺失。 当前,一些大锻件企业无法供应给主机厂核级锻件,存在一个资质认证的问题,这是制约大锻件企业产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生产业绩对核级材料的认证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生产业绩则无法进行认证,所以企业首先必须开发出用户需要的产品,每个企业都去投入研发资金,全部进行自主开发,资金压力和面临的风险将非常大。 现在国内企业产品出口越来越多,主机厂都愿意使用国际标准,但由于中文的通用性强,贯彻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障碍。 6、特种材料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特种材料发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材料体系与引进国外机组的材料体系不同造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我们的配套和材料创新意识不强。目前,我国核电产品材料的国产化任务艰巨,困难大,我国尚未形成自己的核电材料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原因。此外,制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创新意识不强也是较为关键的因素。应该加快锻件原材料的国产化进程,锻件的用户企业希望加强交流,对原材料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通过攻关达到使用要求,并且建立中国的核电体系。 大锻件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解决炼钢原材料问题,解决钢锭的纯净度问题,特别要注重研究成份、组织的精确控制与大锻件质量的关系。 2、精细化制造工艺流程或操作规程,加强质量管理意识,确保产品制造过程的连贯性、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均匀性。 3、大锻件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的薄弱是制约大锻件质量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方面的改进和提高需要国家支持、多方联合攻关、长期重视和积累,仅仅由企业一方面完成,其实难以独当重任。 4、加强与主机厂技术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发、共同成长。国内锻造企业要加强为用户服务的意识,应与主机厂的技术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络,要建立互动的技术研究机制,共同与用户研究机组的材料转换、制造和加工问题,要严格执行与用户一起制订的生产规程,经常听取用户的意见并及时做出反馈。锻造企业和用户只有联合起来,认真分析研究产品存在的问题,找到制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检验出来的不符合项进行研究改进,才能推动国产化进程。 5、大锻件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基础理论领域很多,包括配套技术、原材料冶炼,如何提升这些配套能力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更多内容请点击http://www.chinaforge.org.cn/info/detail/35-765.html。本文摘自《中国锻压协会大锻件理事会2012年会纪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