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五”时期重点行业进出口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汽车行业。到2015年,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初步实现汽车出口产品、市场、贸易、主体和经营方式五大结构的转变。加快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力度。鼓励汽车企业引进智力和先进技术设备。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名录库。将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打造成为中外汽车业界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积极推动汽车产品检验结果的双边互认工作。支持汽车企业建立健全海外营销体系。 (二)机床行业。到2015年,实现出口11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9%。金属加工机床成为行业出口主要的产品,占比达到40%。“十二五”末,机床工具产品进出口逆差缩小至30亿美元左右。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鼓励中高档产品的精化和产业化生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集中力量研发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中高档数控系统和高档刀具,提升产品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与国外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外建立企业联合培训服务网点。培育骨干出口企业、增强出口基地建设。 (三)视像设备行业。到2015年,彩电工业实现出口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0%。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数字音视频、新型显示、网络互联产品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调整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出口方式;重点增加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进口。鼓励骨干彩电企业在更深更广层次与国际接轨,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与引导,推动企业国际化。继续加大专利池建设的力度,加强处理数字电视专利纠纷的能力,应对贸易壁垒,优化出口环境。密切关注全球贸易竞争,构建产业安全预警平台。 (四)摩托车行业。到2015年,摩托车出口量达到1300万辆,行业出口额达到90亿美元,年均增长7%。节能环保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摩托车产品显著上升。继续巩固传统发展中国家低端市场,稳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支持品牌摩托车出口,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形成相对完善的品牌促进、保护、推介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国家摩托车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出口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摩托车生产企业加强研究开发。规范摩托车出口市场秩序,对出口企业进行分类管理,逐步形成信用管理系统和诚信自律机制。鼓励优势企业或企业联盟对外投资,建立健全海外营销及服务体系。办好中国国际摩托车及零部件交易会。 (五)电子音响行业。到2015年,电子音响行业出口达到375亿美元,年均增长11%。产品质量安全、节能减排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表率作用明显的重点出口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的组织化程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深入对进口国市场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研究;全面提升企业质量安全自控能力。继续巩固、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逐步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实施品牌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品牌。完善电子音响产品贸易信息发布系统和出口预警体系。加强出口产品的统计分析工作,跟踪和监测重点市场的动态。 (六)计算机行业。到2015年,计算机产业出口达到3810亿美元,年均增长15%,进口766亿美元。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拥有知识产权、良好品牌知名度的企业;高性能计算、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等领域的研发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掌握部分核心技术。重点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发展潜力的产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计算机出口企业发展品牌。研究重点市场的计算机产品需求变动情况,制订和调整出口战略,完善海外营销网络体系。 (七)半导体行业。到2015年,全行业出口达到660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约15%,其中集成电路约450亿美元左右;进口1590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约1420亿美元。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芯片设计业在行业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25%提高到约三分之一,芯片制造业、封装与测试业比重约为三分之二。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研发队伍建设。重点支持量大面广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增强芯片出口代工能力,增强封装测试出口竞争能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半导体行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 (八)新能源行业。2015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13%。新能源出口规模扩大,2015年风电装备出口达到1000万千瓦。完善各地新能源发展规划。完善出口服务体系,帮助企业了解国际采购秩序和规则,支持可再生能源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获得国际认证。 (九)电子材料行业。到2015年,全行业出口达到6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0%。初步形成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一定规模的高端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体系,高端产品占全行业产品的30~40%;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平板显示材料、新型元器件材料、储能材料;培育若干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领军人物和国际型品牌企业;通过开发重大共性技术,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创新,推进电子信息材料的国产化进程。重视人才培养,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与国际先进材料企业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十)生物医药行业。到2015年,医药产品出口达到70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9%,其中高附加值医药产品出口占三分之一以上。加快建设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出口基地,实现出口产品的“三大转变”:一是从污染较为严重、能源消耗较高的大宗原料药、中间体出口向高端的特色原料药、药物制剂、中成药、生物技术药物出口方向转变;二是从低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向光机电数一体化的新型医疗设备、高端卫生材料等方向发展;三是从单一仿制向仿创结合、创新方向转变。加强对国际医药产业的战略研究。加快推动医药产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境外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拥有知识产权、疗效确切的产品出口。规范药品出口企业行为,开展药品出口企业信用等级评定。鼓励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共同发展。推动国际注册认证,强化质量控制和知识产权保护。 (十一)印刷设备行业。到2015年,印刷机械出口达到20亿美元,年均增长11%;印刷机械及关键零部件进口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约5%。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品,增强创新能力,精心创立品牌,加快国际化,推动进出口并重。做好行业出口产品推荐目录。组织企业海外展出,帮助企业走出去。办好国际综合性展会和发展论坛,吸引海内外买家前来购买设备,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十二)模具行业。至2015年,模具出口达到4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占国内总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5%左右;进口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约5%。在巩固和扩大欧、美、日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培育重点骨干企业队伍和出口型企业,发挥引领行业发展和扩大出口的作用。支持企业境外营销网络的建立。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建立和培育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十三)工程机械行业。到2015年,工程机械行业出口达到260亿美元,年均增长22%。大力规划发展产业集群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配套企业。加快行业和产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研究制定相应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与法规。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鼓励外商来华合作研发生产大型工程机械产品,来华合资、独资生产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重点支持工程机械产业创新研发工程、行业共性基础技术、产品质量可靠性工程研究、创新联盟及相应的技术设计与工艺攻关项目等。 (十四)农业机械行业。到2015年,农业机械出口达到12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加强对重点产品的关键共性技术、关键配套部件的攻关,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进一步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产品,重点发展大中型轮式和履带式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农业机械专用关键零部件等12种机型的产品。努力培育中国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知名公司。完善提高农业机械行业的检测实验与试验水平。加强出口基地(企业)的建设和培育,加强海外维修服务和备件供应点建设。加快产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关键问题和共性问题。 (十五)船舶行业。“十二五”期间,船舶工业年出口规模保持在400亿美元以上,形成4个以上船舶出口吨位进入世界前10强的造船企业和12个船舶出口基地。加大高技术船舶产品的技术研发力度,培育海洋工程装备、游艇等新的出口经济增长点,形成约50个品牌出口产品,游艇出口6亿美元。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强自主配套能力建设,巩固优势配套产品市场地位。加快发展现代船舶制造服务业,建设配套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引导国内重点船舶企业、金融机构、油气开发企业等相关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积极拓展新兴出口市场。加快建立船舶国际贸易争端应对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主要造船国家的对话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与造船规范标准的制修订。加强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十六)电力装备行业。到2015年,出口签约额达到770亿美元,年均增长18%。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向中东等中高端市场的出口占全年总出口的15%以上,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套设备出口占全年总出口的10%以上。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素质,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继续采取“技贸结合”的进出口方针。增加对技术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协调,形成对外竞争合力,推动大型电力装备出口持续健康发展。 (十七)航空装备行业。“十二五”期间,进出口达到2000亿美元,国产航空装备的国际份额扩大,先进装备进口和技术引进稳步增长。初步实现多种型号飞机的产业化发展。力争突破高效推进技术、高速飞行技术等一批航空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全力打造完整的航空工业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建立海外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体系,鼓励自主研制和联合研制出口型民用航空产品,加强国际合作,扩大民用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规模,大力发展航空维修业。 (十八)航天装备行业。“十二五”期间国际化业务快速增长。到2015年,出口40亿美元,年均增长近30%。在建立国际联合研发中心、建立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购境外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等方面均取得新的突破。支持海外营销体系建设。 (十九)水泥装备行业。巩固提高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方式(即EPC方式)下水泥装备的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到40%以上,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批量进入国际市场,企业海外业务贡献度达到70%。优化水泥装备出口方式,建立有利于水泥装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鼓励有条件的水泥装备企业“走出去”,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在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实现重大突破,在非洲以投资方式建立示范生产线,培育一到两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出台水泥技术装备中国标准的英译本。 (二十)石油设备行业。到2015年,石油钻机及零部件等石油专用设备出口额达到22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石油石化专用设备与通用设备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出口规模的石油石化专用设备生产企业,建设一批区域性石油石化设备出口基地。在钻井装备、输送管道、内燃机、钢丝绳、石油仪器等关键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积极推动低炭减排。开展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和采标,加快我国石油装备国际化进程。 (二十一)轨道交通行业。到2015年,专用设备出口达到30亿美元,年均增长20%,行业海外市场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中国北车(4.20,-0.15,-3.45%)、中国南车(4.81,-0.13,-2.63%)轨道交通装备业务收入进入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五强。加强创新,增强核心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品牌建设,树立中国制造形象。研究制定相应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与法规。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十二)通讯设备行业。到2015年,主要通讯设备企业海外市场销售额(签约额)达到13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出口额达800亿美元。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进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国内产业完善,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进口年均增长25%。依靠通讯出口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机制,共同解决局部市场的贸易争端和应对国外贸易摩擦。加速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步伐。加强行业自律,遏制恶性竞争。 (二十三)冶金设备行业。到2015年,冶金专用设备与通用设备出口额达220亿美元。其中冶金专用设备出口额达到140亿美元,年均增长20%。维护传统市场份额,加大拉美、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出口结构,使项目出口对调结构、促就业和对相关配套行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积极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将产业链延伸到境外,实现互利共赢。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商(协)会的协调作用,建立市场预测体系,增强对行业的引导、咨询和服务。 (二十四)重型机械装备行业。到2015年,重型机械行业出口额达到151亿美元,年均增长6%,出口交货值占全行业产值比例保持在8%左右。鼓励企业海外并购和投资,建立和完善针对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加强国际贸易信息和国外贸易政策信息服务,加快建立预警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对外宣传、市场调研、商务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十五)家用电器行业。到2015年,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年均增长8%;进口达到4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0%。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批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发展一批具有创新能力、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建成20个以上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小家电产品的性能、安全和质量进一步改进。提高产品的绿色设计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主要家电产品节能环保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企业适时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国际化的产业布局,提高境外生产的比重。鼓励品牌建设,“十二五”时期发展5个左右具有综合竞争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