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十一五”时期回顾与“十二五”时期形势 (一)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十一五”时期回顾。 “十一五”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国家政策扶持引导和国际产业大规模转移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实现了高速增长。到2010年,机电产品已连续1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占外贸出口总量近60%、增量70%;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机电产品进出口格局中地位明显提高,跃居世界第一大机电产品贸易国,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第二大机电产品进口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在保持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明显改善,质量稳步提升,市场更加多元化,已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年缩小。 贸易规模翻番。“十一五”期间,机电产品进出口累计6.34万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3.2%。其中,出口累计3.72万亿美元,增长196.7%;进口累计2.62万亿美元,增长126.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3.51万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84.7%。其中,出口累计1.91万亿美元,增长214.6%,进口累计1.60万亿美元,增长155.7%。截至2010年末,按全球贸易信息服务机构(GTIS)统计,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4.8%,世界排名上升至第1位。 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末,出口机电产品中机电仪及设备类占比提高到93.9%,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51.3%,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迅速增加。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汽车出口数量增长6.6倍;船舶出口金额增长6.3倍,我国超过韩国成为第一大船舶出口国;飞机、卫星出口实现零的突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稳居全球第一;电力、通讯、铁路、冶金等行业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签约金额增长近10倍,累计达到3500多亿美元,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手机、电视机、激光视盘机、程控交换机、集装箱、太阳能电池等50多种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机床、液晶面板等产品进口量居世界第一。 出口市场覆盖全球。“十一五”期间,机电产品出口市场达到228个国家和地区。与“十五”期间相比,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从104个增加到145个,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份额从20.0%上升到30.0%,增量占比近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新兴市场表现出了较高的增长潜力。 扩大进口成效显现。我国认真履行了开放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进口管理程序进一步简化,贸易便利化程度提高。取消进口配额管理,并分批取消了3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鼓励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重要原材料的进口。“十一五”期间,不同领域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全面上升,材料技术类产品、电子技术类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进口保持全球领先。 贸易主体结构更趋合理。“十一五”期间,从事机电贸易的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从2005年至2010年,机电产品年出口超1亿美元的企业由531家增加至1220家,并出现了125家年出口超10亿美元的企业和2家年出口超100亿美元企业;进口企业由7.3万家扩大至8.9万家,其中年进口超1亿美元的企业由506家增加至940家。近年来民营企业经过快速发展,在机电产品出口和进口中占比持续提高,由2005年的11.6%和6.9%上升至2010年的19.4%和12.0%。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民营企业地位有所上升,2010年出口、进口占比分别达到9.2%、12.0%。 “十一五”时期,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出口主要依靠低成本大规模快速扩张,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境外营销网络缺失,品牌建设比较薄弱,出口秩序不够规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进口引进质量不够高,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因此,“十二五”期间,要推动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贸易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 (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将迎来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发展,发达国家将继续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调整,我国机电产业整体实力上升、与国外机电产业结构互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综合优势明显等趋势不会改变。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难度很大,国际合作与斗争形势更加复杂。因此,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既面临难得的新机遇,也面对诸多的新挑战,机遇孕育于应对挑战之中。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面临的挑战。 外部环境趋紧。一是外需不振将成为制约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发达经济体市场需求增长相对疲软。二是全球供需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发达国家过度负债消费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向外转移势头放缓,发展中国家更加注重内外均衡发展。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升级压力日益增大。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案件数量和金额居高不下,各类技术性壁垒层出不穷。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可能运用汇率、碳认证、碳关税、劳工标准、国有企业和竞争政策等手段对我施压,借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巩固其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与我贸易摩擦也呈增多趋势。 同时,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受能源资源稀缺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长期看涨,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不可逆转,土地因素制约增加,环境保护压力加大,资源短缺状况突出,对依赖要素投入的出口扩张约束越来越强。融资成本增高,制约了比较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提高。 此外,我国贸易促进体系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现行贸易促进政策尚未形成对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全过程扶持的政策。进口政策面临战略性转型,进口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有待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外汇、投资、区域等政策需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面临的机遇。 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转型。主要经济体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我深度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供契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和融入国际经济,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需求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对全球机电产品贸易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大。作为世界贸易第一大类商品,全球机电产品贸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我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还有一定贸易间。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总体没变。我国机电工业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巨大,产业配套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出口大国的产业基础。我国出口机电产品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结构性互补,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在价格、性能、工期、融资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将使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有较大发展。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口结构出现新变化,将推动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重点产业亟待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提升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将为我扩大机电产品进口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我国企业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产品制造环节优势明显,部分产品开始规模出口,部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有关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有望进一步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