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总投资达70亿元的核电设备项目已在四川成都的天府新区开工。而从今年6月起,在江苏南京的江宁滨江开发区,一个规划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中国南京滨江核电装备科技产业园即将崛起。 无论是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还是中西部的新兴工业区,核电装备制造业的吸引力有增无减。而这些地区所考虑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正大力支持核电装备的国产化,而且核电在未来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在的庞大市场。 但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却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上表示,国内核电装备制造业已经显露出产能过剩,将来有可能能量放空。 国产化能力不断提高 据隋永滨介绍,从现在核岛几大设备来看,包括锻件、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这些主要设备,包括环形吊车等,现在的年产能力大致在12套左右,按照目前国内装备制造的情况,以后每年制造12套百万千万核电机组所需设备应该没有问题。 但他也指出了目前还比较薄弱的环节,即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生产能力大致在6套左右,与其他设备相比还存在差距。此外,核岛主泵目前仍是国内外企业合资在做,还处于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的阶段。 “涉及核岛的另外一个国产化难点就是核仪控系统和关键的核级仪表,目前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核一级阀门少量仍需进口,如稳压器安全阀和主蒸汽隔离阀。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核级泵和核级阀门约80%可以实现国内采购。”隋永滨指出。 常规岛的情况又如何? 据了解,从长远来看,常规岛的工业汽轮机和发电机完全可以实现国产化,一年的生产能力应该在12-15套左右。 另外,BOP系统(除核岛和常规岛之外的其他辅助系统)中正在趋近国产化的就是应急柴油发电机组,陕西和山西的企业目前暂时还是依靠国外技术,然后通过消化吸收来满足国内核电设备发展的需求。此外,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的国产化路线正由中广核与上海沪东造船厂、上海电机厂合作推进实施。 供大于求势头出现 “从中国目前核电装备的发展来讲,明显地表现出产大于需这样的势头。”隋永滨表示。 信息显示,目前,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到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再到中西部的湖北、江西、四川,很多省市都把发展核电装备纳入当地“十二五”期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规划。 在隋永滨看来,福岛核事故虽然给国内核电装备制造业带来不小的影响,但也带来了很多需要反省和思考的问题。 记者整理其发言,发现问题可以大致概括为发展速度与产品质量的关系、产能过剩必须引起重视、产能过剩可能引来的市场恶性竞争。 “个人认为中国的核电发展前一阶段有点太快,任务太集中,这种前提下,国产设备的质量很难保证。福岛事故后,中国放慢了核电发展速度,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是件好事,我们对自己的核电的质保体系、对产品有进一步的反思和反省。”隋永滨说。 他还介绍,目前正在建设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和三代核电机组,正处在设备交货、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国产设备的外观质量、内在质量等可能在打压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是个机会。装备企业现在都有很完善的核质保体系,但这些质保体系资料往往是放在柜子里的,再好的规划、再好的文件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眼下,对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来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完善、严格执行核级质保体系,严格地保证产品的质量。” 其次,隋永滨指出,产能过剩有可能导致将来的能量放空。他举例说:“比如反应堆压力容器目前是三家企业在做,一重一年的产能大致10台左右,全国的产能大概20台左右。三代核电主管道主要有四家企业在做,一重、二重、上重(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及渤海重工,三代核电的主管道一年是用不了多少根的,五六家都生产,显然是过剩了。” 最后,他指出了产能过剩所带来的竞争问题。 据他介绍,目前世界核电市场处于低潮,国际市场核电装备的产能也存在过剩,一旦中国国内的产能过剩,国内核电市场将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企业的竞争,还有外国公司竞争。 “比如,反应堆压力容器过去可能卖到2亿多人民币,而现在国内企业可以卖1.1亿人民币,或者1.6亿人民币,这样一些重大关键设备的竞争在不断加剧。此外,一些核级的泵阀,之前的从国外进口的价格是1000多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国内价格能降到600—700万元人民币,恶性竞争对企业而言都没有好处。”隋永滨坦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