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并提出制约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推进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战略。
企业信息化是我国推进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将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及国家“十五”计划目标的重要因素。
我国计有各类企业总数达800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1.4万多家,独立核算企业37万家。企业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是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动力,还可以使企业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快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力量。因此,全面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已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企业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重点,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电子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到了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个方面。“七五”期间,在20个行业和27个地区推广了3000多项计算机应用项目。1991年以来,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成1.1万项,其中有相当多的是企业信息化项目。在15000左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10%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较好,70%左右的企业已拥有信息手段或准备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方向努力。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产品设计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新产品设计能力明显增强,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生产周期显著缩短,从而使企业的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来看,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主的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相对简单,且见效快,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产品设计上推广应用计算机,CAD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的CAD应用已遍及600个示范企业,3000个重点应用单位,我国的重点企业和主要设计单位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基本普及,应用水平已达到了国外20世纪90年代的先进水平。从“九五”的部分项目验收的情况看,通过CAD技术应用,投入产出比达1:17,新增产值70亿元。对50多家CIMS应用示范企业的统计,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1/2~1/3,生产周期缩短20%~50%。
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的信息化 生产企业的类型是多样的,不同企业推进信息化的重点有所不同,离散型的制造业(如电子、汽车行业)、过程化的生产企业(化工、医药)、商品流通型企业及项目管理型企业(如建筑业)等生产过程及管理模式差异较大,其信息化的重点应有所区别。但是无论是离散型的制造企业还是过程化的生产企业,生产流程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对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它需要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设备、流程及工艺进行改造,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的信息化方面已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工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于我国的工业企业在电子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方面提供大量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对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调查表明,电子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投入产出一般都有1:4以上的“倍增”,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建材系统县以上水泥企业采用计算机控制后,一般可使窑的运转率从70%提高到90%,提高产量540万吨,产值提高2%~8%,降低能耗10%~55%,信息应用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企业管理信息化 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推进力,企业的信息化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及管理模式的创新,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宏观上促进了产业分工及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而且在微观上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管理更趋扁平化,增强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可知性、可调性、有序性,提高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我国企业管理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企业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从会计电算化(80年代中期~1995年)、财务业务一体化阶段(1995年~1997年)到从财务管理软件或制造资源计划转向企业资源计划阶段(1997年至今)。
目前在我国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80%以上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入互联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许多企业已开始从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升级到MRPⅡ、ERP。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如联想、康佳等已全面实施ERP,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企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重新整合。全国主要企业以财务软件的应用为突破口,企业管理信息化正在全国全面展开。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不仅使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大大地转变了企业的思想观念,转换了企业的运作机制,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加入WTO后的挑战,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率先抢占的制高点,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信息化推进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但是企业信息化作为整个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其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推进是建立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之上的,而创新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当企业仍处于政企不分,权责不清,激励与约束难以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需的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之前,企业的创新缺乏基本动力,企业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据2000年对520家国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有26%的企业还没有自己的互联网主页,在74%开通主页的企业中多数对网络的维护不及时,有70%的企业反映对信息化的投入不足,而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十分迫切。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的信息化必然涉及到企业的业务重构,企业的信息化是建立在规范化、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业务的重构与管理的规范必然要涉及到企业内部人员利益的重新调整,当现代企业制度未形成之前,企业的业务重构将比较困难。
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滞后影响到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并不单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它仍依赖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中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整个社会的信息基础设施。中国已成为全球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最多的国家,但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为24.4%,互联网用户数达到2650万人,上网计算机1002万台,互联网主页达到50万页,开发数据库3000多个;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来看,这些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仍需加强。2. 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远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落后的支付体系已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3.目前中国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体系仍没有形成,它影响了生产企业对市场的反映程度及电子商务的开展。4.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专业从事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太少,尚无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或监理的机构。
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上的落后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大国,但是以集成电路及软件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滞后,影响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它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生产工艺及流程的信息化必然要涉及到数控机床、自动监测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它需要相应的集成电路来支持。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软件,而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国外的管理软件费用较高,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且许多国外的软件并不一定完全适应中国的企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同时中国的管理软件企业才刚刚起步,且大多是从传统的财务软件转型而来,产品的适用性及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传统产业的装备及技术水平制约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不是无条件的,落后的装备及工艺流程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技术的应用。而我国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太大。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重复建设、组织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严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机械制造业大中型企业主要装备水平,达到国际水平的占3.2%,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0.9%,属国内一般水平的占54.6%,属国内落后水平必须淘汰的占31.3%。电子信息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并不是全方位的,而是有选择的,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也并不是万能的,对确实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并不是改造所能完成的。所以我国传统产业现有的技术及装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尚待完善 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是无论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各地来看,信息化进程的法规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
推进企业信息化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企业的信息化实际是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它不同程度上存在技术创新,要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必须把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
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国有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所以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要加快制度创新,它是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
企业的信息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要求企业实现管理上创新。企业的信息化要实施MRPⅡ、ERP、CRM、CIMS、EC以及OA。对于中国许多传统的工业企业而言,要实施企业信息化,首先要进行业务重组,改变传统的企业组织及管理模式。但是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机制、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先进的市场经济管理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企业的信息化首先是一次管理模式的创新,这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所以,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及管理领域的简单应用,它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只有把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企业的信息化与管理的现代化相结合,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才是有成效的。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在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重点 中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及信息化的规律要求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全面推进、重点突出。它表现在,一是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企业性质、规模、类型、经济技术基础、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对信息化需求的紧迫程度差异性;二是从企业自身来讲,信息化建设要涉及到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不同企业自身的信息也有轻重缓急;三是从宏观上来讲,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企业信息化的进展、规模、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并非完全是企业自身所能决定的。所以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应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具体来讲:从宏观上来看,无论是从企业、行业或地区,在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应突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在取得成功经验和相关教训的基础上,向其它企业、行业和地区推广;从微观企业自身来讲,企业信息化千头万绪,从现阶段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及企业信息化的特点来看,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应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营造有利于企业推进信息化的宏观环境 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及成效并不是企业自身所能掌握的,它需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以电信为主的国家信息基础发展较快,但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要求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都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2.加快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向国民经济主要领域的公用信息资源开发严重滞后。加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会有力地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3.建立完善的物流及电子货币支付体系的建立。企业高级的信息化是建立在基于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它必然需要完善的、系统的物流体系及电子货币支付体系;4.安全认证体系。安全认证开展是企业电子商务的基础,在我国上海、北京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建立CA认证体系,但这仅仅是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的开始,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认证体系仍是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5.企业信息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以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与产业化为方向的企业信息技术改造,信息系统或网络的建设和运行,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分析,实现企业信息化合理分工。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企业,要利用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优越性,从外部寻找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避免新一轮的大而全、小而全。
加强信息化进程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化体系建设 中央及各地的政府关于电信、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等已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是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在法律及标准体系建设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同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去规范,无论是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各地方来看,信息化进程的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如信息化进程中的安全认证、支付体系、网络建设等都需要相应的法律及标准体系去规范,所以无论从加快企业信息化的法规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1.在信息化的立法方面应从构建科学、完整的法律体系出发,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对于条件成熟的,可以制定法规、规章;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先制定一些引导性的政策,经过实践检验后,再逐步纳入法规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2.加入WTO后,与WTO相关的有关协议如TRIPS(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ITA(信息技术协议)、ABTS(基础电信协议)、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等都涉及到有关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问题,所以从国家的角度研究如何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能积极推进我国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已非常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