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机床、模具、钣金冲压等许多的行业产值位居世界最前列,可以说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推动我国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我国这个“十二五”时期的关键任务是把我国从装备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与转变方式将成为装备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要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工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性制造,这已经成为为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任务。 十年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消费大国,作为制造业基础行业之一的钣金冲压等行业也取得了空前发展。据了解,目前全国冲压行业约有4万家生产企业,200万从业人员,年生产2800万吨冲压件,总销售达4000亿元,年消耗3毫米以下薄钢板材4000多万吨,采购冲压模具费400亿元,新购冲压装备费200亿元。我国钣金及制作行业现有3万企业,180万从业人员,年生产钣金件约4200万吨,销售总额达5000亿元人民币。但与美国、日本的同行比,我国冲压、钣金行业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归纳为三点: 1、原材料及相关技术落后 由于紧固件、链条、弹簧、轴承、模具等产品所使用国产钢材质量差、品种规格少,直接影响了钣金冲压件产品质量。机械基础件一般都成批、大量生产,也有多品种、加工精度要求高产品,因此对生产工艺及其装备要求高,投资大。国外多采用高效高精度专机、生产线或柔性线,实现高效自动化生产。但我国一些基础件企业受资金制约,投入力度不大,企业自我改造能力差,先进设备少又不配套,影响了产品上质量上档次。 2、专业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差 五金冲压件与主机相比,企业建立初始资金技术所需投入相对较少,经历国家几次经济大发展时期,一批民营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但因市场需求点多、批量小,形不成经济规模。大多数冲压件加工企业本身就大而全或小而全,专业化程度低,装备水平不高,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如我国电机行业三家大型骨干企业年产微型电机总量还不到国外一家着名公司50%。近两年,我国局部地区建成上千家冲压件厂,但年产30万件以上只有几家,主要产品为农机配套。而德国力士乐公司年产各种冲压件产品130万件,日本油研(株)也年产60万件以上。工业发达国家模具企业人均产值约15万~20万美元,我国只有4万~5万元人民币。相关人士指出,近年来,随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政策落实,五金件行业正经历着由分散到逐渐集集约化发展过程。 3、资金投入不足,科研开发力量薄弱 钣金冲压件加工行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较早地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技术,但对消化吸收缺乏足够软硬件投入。据国外经验,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所需资金比例约为1:7,而我国对此认识较晚,消化吸收步子较慢。市场竞争实际上技术实力较量。国外对此极为重视,纷纷加大投入,占领技术制高点。各大着名公司用于科研开发资金均占其销售额4%~5%,重点领域达10%。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工作,不少理论研究、科研成果、专利论文均有相当高水平,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特别转化成商品速度慢。 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需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包括对其安全装置的检查),及时发现各种隐患并改善之,并确保安全装置正常有效。各设备开发部门还应及时开发、更换安全性能更高的设备。 据相关专家表示,基础件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是不可或缺的,金属钣金冲压加工行业未来要实现规模化、批量化乃至个性化生产,还需要各相关企业不断地改进并采用先进制造工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