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里,类似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这样远离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老国有企业,变革尤为艰难。如果没有被逼到死路上和穷则思变的压力,或许一重早和其他同类一样“死无葬身之地”了。
这家建国后全国计划单列首批试点的57家大型企业集团之一的老国企,曾经为新中国的石化、冶金、电站等重点产业提供了大部分的大型成套机械装备,一重制造出来的“工业母机”极大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但过去30年里,一重也经历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转轨阵痛,甚至一度濒临破产。到1990年代末,中国老工业基地普遍处于衰退,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产品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管理体制陈旧、人心涣散、反应迟钝等等国企病,一重几乎都未幸免。在一重工人的记忆里,那一段时间他们每个月只能拿到200元的工资。
压力和竞争倒逼一重寻找突破。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振兴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决策,苦苦求存的一重借机开始了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国企蜕变。
2004年2月,国资委出台《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一重等排头兵企业要在两年时间内基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开始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在此指引下,一重完成主辅分离,保证了核心资产的活力,并通过股份制改造和重组,初步实现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经营机制。
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改制对于一重的意义是深刻的,改变了企业对市场判断的滞后,决策也根据市场的变化变得迅速。2005年,中央政府又批准了100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0.8亿元的“中国一重集团重大技术装备改造项目”名列其中。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位于齐齐哈尔的一重老基地得到了改造。
进入21世纪,国内外市场对大型铸锻件需求量激增。一重迅速做出市场判断,把发展大型锻件项目和建设锻钢基地作为公司的一大战略,并确立了“建设国际一流铸锻钢基地及大型铸锻件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的规划。2007年底,这一规划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规划,到2010年,一重将在齐齐哈尔市的富拉尔基投入40亿元,建设国际一流的铸锻钢基地,建成后将达到一次提供钢水700吨、最大钢锭600吨、最大铸件500吨、最大锻件400吨。如果这样的目标得以实现,中国工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摆脱大型铸锻件受制于人的局面。
“最近两年,国家对装备制造业中的重大技术装备确立了基本目标:力争15-20年时间,使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基本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一重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克对《商务周刊》说,“我们希望能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加大在重大技术装备上的投入与研发力度。”
他介绍说,在核电站核岛锻件及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研发生产和制造上,一重有着40多年的经验,随着全球核电复苏尤其是中国核电站建设加速,一重加大了在大连棉花岛基地的建设,使得大连基地达到年产5—6套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能力。而且,一重的AP1000反应堆锻件制造、AP1000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制造,也被列入国家重大专项。目前,一重已经成为核岛锻件世界四大制造商之一。
在老国企时代,由于高度的中央计划,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竞争目标是不清晰的。在大尺寸极端制造领域,一重也曾经风光无限,但由于企业一直没有清楚的技术战略,逐渐被落在了后头。2004年,吴生富被任命为一重集团总经理。他开始推动一重由生产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也使得一重在极端制造领域设置了更高的竞争门槛。
2005年.一重在天津建立了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保持产品技术领先,一重还创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心囊括了企业的研发、设计、工艺等全部技术部门,并制定了中远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科技攻关课题,以及运行模式、薪酬体系等完善的管理体系。
战略转型和技术研发能力的增强,让一重很多产品站到了世界极端制造的顶峰。一重制造的世界最大的加氢反应器长46.337米,立起来相当于16层楼高,世界最大的煤液化反应器总长63米,相当于23层楼高,一重生产的世界最大的矿用挖掘机斗容58.5立方米,挖满一斗煤炭的重量达到100多吨。
在向新国企蜕变过程中,一重产值在过去5年里增长了4倍。今年前10月即达到100亿元,预计到年底这一数字将突破12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