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烟店轴承的最初萌芽还是在临清城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潮刚刚萌动,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就灵敏地感受到了市场的春意,他们常常在农闲时节走村串户收购废旧缸铃圈,每逢集市,便赶集摆摊、补贴家用。从起初三五成群的小打小闹到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合伙介入,他们渐渐形成了小范围的轴承买卖市场,当时的市场位于市区东郊,方圆不过三四亩地。由于受计划经济意识的主导,加之假冒伪劣和废旧再造产品过多,有关部门曾屡次对市场进行取缔和打击,初尝市场经济甜头的商户们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玩起了“猫鼠”游戏,在经过临清、临西的数次“游击战”后,最终辗转至烟店镇安营扎寨。
烟店与河北馆陶县、临西县仅一河之隔,离临清城区却近百里之遥,地理偏僻,交通闭塞,“天高皇帝远”。同时,烟店周边土质碱性严重,人均有效农耕面积十分有限,经济的困窘迫使农民也多愿从事其他营生,大量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又为轴承市场的生存提供了必备资源。这种地理环境的劣势反而转化成了轴承产业生根发芽的温床,催生了早期的轴承专业市场。从此,烟店开始成为轴承业户们发家兴业的根基地,为逃避工商税费,他们常常白天关门加工,晚上开门交易,当时的市井坊间就有“赶鬼市”之说。到九十年代,两种经济体制开始转型,转型的混沌状态提供了多种秩序,那些勇于行动的人往往能够成功。这时候的经营业户纷纷成立了“一拖二”的家庭作坊模式,前房居住、后房加工。凭着“薄利多销”,他们渐渐打造出一片新天地,政府职能部门也开始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樊篱,对烟店轴承的态度由最初的反对、打击转变成为默认和旁观。
九十年代末,当市场的大秩序业已生根之后,致富的随机性被理财的规律性所取代。由于先天人员、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轴承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烟店轴承”曾一度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市场的产销量曾一度出现了“萎缩”。是维持现状,频繁“开关”?还是提升质量,还是改变形象?究竟何去何从的选择开始引起广大经商业户和地方政府的深入思考。在理性的分析和揣摩后,政府决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再袖手旁观、放任自流,他们以打造诚信轴承企业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企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应对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烟店轴承市场渐渐恢复了元气,并呈现出量加速扩张和质渐进提升双重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