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核电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迅猛发展,一个突出的瓶颈问题显现出来——那就是对核电锻件的需求问题。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中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及常规岛等关键设备都需要超大型锻件,我国虽已从法、美等发达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核电设计、制造技术,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引进核电锻件的制造技术,甚至无法及时从国外采购锻件,导致我国的核电站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加快自主研制超大型锻件的进程,真正实现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国产化是摆在中国核电人面前的课题。
从2006年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型铸锻件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制”重点项目“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大型铸锻件关键制造技术研究”课题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核电关键设备超大型锻件研制”课题相继设立,这两个课题的负责人都是来自中国一重的王宝忠。
王宝忠,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副总裁。他1982年毕业于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并获得燕山大学工程硕士及工学博士学位。他毕业后就一直在地处黑龙江的国家重点大型骨干企业中国一重集团公司工作,多年负责核电、火电、石化容器、轧辊等大型铸锻件的冶炼、铸锭、锻造、热处理的科研和生产工作,是省级金属材料热处理学科带头人,担任了机械工业大型铸锻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核级设备鉴定与评定中心理事会理事。这个外表儒雅的专家型领导,内心澎湃着火样的激情。他挚爱自己的事业,数年如一日地钻研探索,孜孜以求、以苦为乐,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面对核电锻件这个急迫的高难度课题,王宝忠确实感到了它的沉重。他说:“这是国家使命,作为搞热工的人,我们责无旁贷,再难也要把它攻下来。”
在重化工时代,大型铸锻件已成为诸多行业发展的基础和瓶颈所在。“大型铸锻件现在比石油还紧俏,石油可以买得到,而铸锻件现在很难买到。”这种说法是千真万确的。大型铸锻件之所以如此紧俏,在于市场对其需求大,国际上能生产的公司相对少,同时其制造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需要装备制造业通过提升自身的极端制造能力来实现。而对于核电锻件的研制,由于国外对我们的封锁,一切要从原始创新开始。
因为核电设备的安全要求,所以对其质量的要求极为苛刻。在锻件冶炼、锻造、热处理、加工、焊接等诸多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在中国一重承接了国内所有核电站的二代改进型和三代核电锻件的同时,王宝忠带领研制团队开始了艰苦的跋涉。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专题会议上,他调配力量,协调进度,解决问题。在火热的生产现场,他的身影总是站在前沿。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又伏案工作,仔细研究课题内容……
面对核电锻件研制中所面临的质量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坚定信心,不怕困难和失败,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办法和途径,努力不懈地向目标迈进。
在他的指挥和协调下,主要研制单位中国一重完善了核质量保证体系,按照核电研制“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四个凡事”原则,完善了各工序的岗位责任制,牢固树立核安全意识、核法规意识和核电产品必须万无一失、精品至上的质量观,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贯穿到核电产品研制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位员工。
2008年,中国一重成立了锻件攻关组,集中力量向课题发起冲刺。为了早日攻克难关,在王宝忠的带领下,课题组完全没有了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概念,夙兴夜寐地研究问题,反复通过数字模拟和物理模拟等手段获得准确的数据。在现场试验中,所有参战人员全力以赴,把住各道关口,确保最终的成功。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成功的花朵,经过曲折的历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重解决了核电锻件冶炼、锻造、热处理、加工等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保证了课题项目不断向前推进。
目前,在王宝忠所承担课题项目所涉及的两种机型锻件中,以红沿河核电锻件为代表的两代加压力容器和蒸发器的所有锻件制造技术难题都已攻克,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以AP1000为代表的三代核电压力容器锻件的研制难题都已解决,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三代核电的蒸发器锻件中,除管板和水室封头外,都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而主管道和整锻低压转子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没有停歇的脚步,王宝忠对最终完成核电锻件研制课题充满信心。他决心带领研制团队再接再厉,为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